離開養正學校之後,我們便返回九華徑舊村。那條村落已經超過了300年的歷史,由於地理環境的關係,它依山而建,伴溪而築,佈局井然。早年舊村的村民大多是當海員的,他們吸收了外國的知識,當回鄉之後,多會運用不同的物料,並仿傚外國的建築風格來建造房屋,所以在九華徑舊村內存在著不同類型的建築物,其中包括傳統的村屋、寮屋、校舍,當中又包括一系列逾百年歷史的建築物,它們蘊藏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西洋平房的建築風格,其中以曾氏祖屋、養正家塾、三個姓氏的祖祠等14個項目,是香港罕有具備上百年歷史的中西合璧設計的建築物,其中有12個項目分別在2010年及2021年獲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這些都是值得保留的古蹟文物。
這裡特別要一提的是九華徑舊村裡的曾氏祖屋,它是一座現在已經被拆除的三級歷史建築,位於九華徑舊村22號,它的圖片目前仍然可以在網上看到。1930年,曾在美國軍艦上當船員的曾憲新回鄉,在九華徑舊村興建祖屋,二戰期間,曾有不少名人居住於此,包括王任叔、黃永玉等。1998年,長江實業購入曾氏祖屋的業權,到了2010年,曾氏祖屋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2023年初,長實指曾氏祖屋已經非常破爛,難以修復,加上鄰近居民表示擔心存在安全隱患,認為最佳辦法便是將之拆除,於是入禀古物古蹟辦事處申請拆卸,處方曾就此事與業主代表探討保育的方案,但業主最終還是維持拆卸的決定。古蹟辦在曾氏祖屋拆卸前,為該物業拍照及進行三維掃瞄以茲紀錄。那天我們路過,建築物已被夷為平地,地皮位置被鐵絲網圍封著。
那天我們從他們的牌坊走進去,沿途村落排列整齊,亦有看到一些古舊的中西合璧的平房建築,畢竟那裡有著十多座被評為三級的歷史建築,這使得村落散發著幽幽的古村風情。九華徑村1號是養正家塾,隔壁是村公所,家塾建於1921年,是一座兩層高金字頂的建築,牆壁已經批灰及抹上油漆,是二三十年代以西洋風格建造而成的房屋,民國初年,來自荃灣的秀才楊國瑞曾在家塾任教,到了四五十年代,房屋曾經多次重修,據說曾收留過革命份子。當年它是首批政府資助的鄉村學校之一,設有英語、地理及體育等課程,可謂是十分先進的,到了1971年,新落成的養正學校取代了養正家塾,於是家塾便被空置。90年代中期,它曾被用作居住用途,到了2003年起,它被改為村公所舉行會議的地方。
行行重行行,由村頭走到村尾,說來也奇怪,一個晴朗的大白天,竟然一個人也沒有遇上,我們心裡想,寧靜的村莊,也不至於連一個出沒的人都沒有吧,正在納悶之際,才看到在不遠處有兩個穿著工裝模樣的人自村落裡走出來,看樣子是剛做完工作要離去的樣子。那時,我心裡忽然萌起一個可笑的念頭,我想,如果我此刻在此處高呼「救命」,會能看到在這裡居住的村民嗎?念頭一閃而過,自己都在笑自己傻呢!◇(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