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著滿足對香港九華徑的好奇,某日我與友人從美孚新邨出發,沿著青山公路葵涌段,在附近一帶尋訪九華徑的歷史。美孚新邨位處九龍區的西端盡處,是連接九龍區和新界葵涌的主要交通幹道,也是多線前往新界西的巴士匯處,在繁忙的時段,那裡的車流量是相當高的。
在香港新界葵青區,位於金山南端兩條山脊之間狹長的山谷之內,有一處非常隱蔽的地方,它三面環山,山路極其陡斜,村民上山的時候,要像野狗上山時候的爬行姿勢,所以那裡的原名是「狗爬徑」,戰後因認為名稱不雅,故將它改為「九華徑」。現在由於山下已迅速發展,所以人們已經知道了它的存在,只是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所以曾經到訪過的人並不多。九華徑的主要範圍包括九華徑舊村、九華徑新村、長坑村、九華徑泵房上村、鍾山台豪宅區等。九華徑舊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由於原居民都是客家人,所以那裡屬於傳統的客家村落。
九華徑舊村,開村於1669年(康熙八年),那時因為撤銷遷海令,這使得曾氏族人的先祖移居至此,所以九華徑村以曾姓族人為主,而曾氏族群也是葵青區三大客家族群之一。1898年,九華徑亦隨新界和九龍撥歸港英政府,所以在1905年至1909年,由英國陸軍部繪製的香港地圖,已經可以清楚看到九華徑被標示了出來。到了1911年,還有資料記錄當時居住在九華徑的華人有165人的。
二次大戰及香港淪陷時期,由於九華徑是當年進出九龍及新界西部的唯一交通要道,也是當時的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的範圍,他們經常安排文化界人士經由九華徑前往國內。據老一輩居民稱,那時候如果要進入內地,只需要由九華徑經荃灣,越過大帽山到元朗十八鄉,便可到達寶安縣了,而九華徑這路段,是最便捷和安全的。
國共內戰期間,很多共產黨員或異見人士,為逃避國民黨的追捕,便選擇南下香港,當時有不少作家、畫家以及詩人,包括國畫大師黃永玉,作家端木蕻良及其妻子蕭紅等三十多人,曾到香港避難,他們選擇在九華徑村居住,這使得九華徑蘊藏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曾經居停於此的多位歷史人物,也對香港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
1950年代,赴港避難的人,變成了國民黨軍官及其支持者。那時候,大量難民移居香港,有部份在山上搭建木屋居住,漸漸便組成了九華徑新村現時的模樣。據說馬英九也是在香港出生的,他曾在九華徑居住過,而他的母親亦曾在荔園的售票處工作過;六十年代紅極一時的香港影星林黛的父親程思遠,也是當時避難到香港的難民。
九華徑新村建成於1949年,到了1952年,村內成立了福利社為村民服務,他們修築道路、為村民洽談水電供應及維持村落的治安,使村內的管理日趨完善。到了1959年,村內建成了著名的建築物「天台精舍」,那是山崗上的佛教寺院。
那天我們循著原來規劃好的路線,先走訪了九華徑新村,那裡大都是寮屋,一間挨著一間的,很有村落的味道,那天可能是因為村民都外出謀生,行走期間,沒遇到一個人,村內顯得十分寧靜,由於這次的行程還有幾個地方要去,所以我們便沒有到「天台精舍」去參觀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