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分析了英國和挪威的抗生素應用對耐藥細菌的影響,並得出結論說,抗生素的應用確實導致了耐藥的「超級細菌」增加,但這並不是唯一推手。細菌耐藥性也隨所用的廣譜抗生素類型而變化。此外,耐藥基因是否能存活還取決於攜帶這些基因的細菌的遺傳結構。
這項由英國惠康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劍橋大學和挪威奧斯陸大學等機構參與的新研究對挪威和英國兩國採集的不同大腸桿菌菌株樣本進行基因分析和比對,並根據兩國抗生素使用的差異來開展相關研究。
通過分析近二十年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在某些情況下抗生素的使用與耐藥性增加有關,這主要取決於抗生素的類型。與挪威相比,英國人均使用非青霉素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量是挪威的三到五倍,這導致英國一種特定的多重耐藥大腸桿菌菌株的感染發生率更高。另一方面,英國雖然更頻繁地使用抗生素甲氧芐啶,但在比較兩國發現的常見大腸桿菌菌株時,分析並未發現英國在這方面的耐藥水平更高。
論文作者之一、劍橋大學的朱利安‧帕克希爾教授說:「我們的研究表明,抗生素是耐藥性大腸桿菌成活的調節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我們的研究追蹤了幾種不同的廣譜抗生素的影響,並表明這些抗生素的影響因國家和地區而異。我們的綜合遺傳分析表明,如果不瞭解該環境中細菌菌株的基因結構,就並不一定能預測抗生素的使用如何影響一個地區。」
研究人員認為,後續還需持續努力,以確定推動大腸桿菌和其他細菌在一系列生態環境中生存傳播的其他因素,這樣才能充分瞭解抗生素、人類旅行、糧食生產系統和其他因素綜合起來對一個國家細菌耐藥水平造成的影響。
研究人員還表示,研究結果還為阻止「超級細菌」傳播提供了新思路,例如通過進一步瞭解那些比耐藥性大腸桿菌更有優勢的菌株,通過增加某些地區非耐藥性、無害細菌的數量達到抑制耐藥細菌的目的。
該研究結果已發表在英國《柳葉刀‧病原體》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