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至,暑假臨,學子一年中最悠長的假期又到來了。
自上世紀末,政府開辦暑期活動,為同學們提供文娛康體活動及興趣班,令孩子們的暑假更加充實,更加有意義。
吾兒自幼稚園起,便參加暑期活動,從最初的兒歌唱遊,玩集體遊戲,以至高中時的上海夏令營,可謂豐富多彩,回家後更說:「這趟夏令營之旅,將終生難忘。」
余生也早,求學時期,還有與正課無異的夏令班;學校規定,成績不甚理想的,要參加夏令班,稍差的更要視夏令班的成績定升留,而筆者是不用讀夏令班的一群(名曰直升),但母親卻必要我讀夏令班,至小學最後一年,才得以免役,可享受兩個月的暑假。
那時候,仍未有政府辦的暑期活動,同學們就只能各自尋趣。中學時,某位老師說,他問某學生的暑假生活,答曰:「坐着。」老師說,那位學生果真呆坐家裏兩個月,雖云極端,但也正說明了,那年代一般家庭的孩子,大都沒有甚麼暑期活動,暑假或是與玩伴瘋玩,或是沉悶、平淡地度過。
也有許多稍長的學生,會利用暑假,去製衣廠當雜工,賺取學費,常聽聞某同學,到製衣廠做暑期工,賺得幾百塊錢(七十年代時是不小的數目),足夠全年的學雜書簿費,心極羨慕,遂於某年暑假,約同幾位同學,一起去尋暑期工,我們挨家逐「廠」去問詢,初期尚有點猶豫、害怕,幾回被拒之後,膽子便壯起來,再也無懼無畏,卻總是無功而退,遊走半天,終在下環區某針織廠,留下個人資料,回家等通知,惜也是杳無音訊,失敗告終。之後才知悉,那時的工廠暑期工,大都是要通過熟人擔保或介紹,才得以入職的呢。
自始至終,筆者都未嘗覓得暑期工,故只能在家做些零工,小學時是搓炮仗,上紅皮,中學時,曾做過剪線,更多的是跟姐姐學做珠繡,一般男生,多是穿珠片,而我就學會穿各式各樣的花款,埋頭苦幹兩個月,卻只賺得幾十塊錢,僅夠買書之用。
政府主辦的暑期活動,筆者無緣參與,卻仍可沾點邊兒,年前,孩子報名親子綠道單車遊,一家同遊、同樂,一起騎單車郊遊的之旅,成了我家的共同回憶。
今天,孩子們的暑假,就更為豪華,更加多樣,家長們為孩子安排滿滿的興趣班,讓孩子的暑假更「充實」,也更忙碌,富裕之家,更往外地遊學、度假,旅美遊歐,已是等閒,小小年紀,已走遍亞歐美澳者,也並不鮮見。今天的孩子實在太幸福了,與吾輩的暑期生活,實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