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就特區政府發佈《「健康中國二零三零」規劃綱要》,街總副會長李卓君表示,老人健康是澳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建議政府結合相關綱要,建立七旬長者全方位健康監測丶借助離島醫療中心等空間條件建立長者專科丶考慮於大型屋村建立長者醫療服務中心。
李卓君表示,政府的《健康澳門藍圖》,以「立足長遠規劃、加強頂層設計、動員全民參與」為特點,明確訂立了到二零三零年必需達到的二十項具體目標和五十二個評估指標,涵蓋了健康風險因素、精神健康、慢性病、傳染病等範疇,期望到二零三零年,本澳能實現全民健康素養有所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重大慢性病得以控制、居民生活質量持續改善的總體目標。相關目標的確符合澳門居民的期盼,但現實社會中,老人看病輪侯期長司空見慣,獨居老人病斃居所時有所聞,白內障丶牙齒治理排期逾年亦不足為奇等現象,令人關注,且是建構「健康澳門」必須正視的問題,尤其是獨居長者病斃居所事後才被發現的悲劇,更是人均GDP位居全球前列的澳門的羞愧。
李卓君提出改善丶優化相關事務的若干建議:一是建立七旬及以上長者全方位健康監測機制及資料庫。即在現有長者不定期體檢基礎上,建立七旬及以上長者半年或相宜時日定期全面體檢一次機制及資料庫,發現問題及時跟進、跟蹤診治,例如糖尿丶心臟丶高血壓、骨質疏鬆、高膽固醇等老人常見疾病等;二是借助離島醫療中心等空間條件建立長者專科醫院、醫療中心,專治老人疾病,以期縮短基層護理丶診療輪候期;三照是考慮於若干大型屋村建立長者醫療服務中心,向長者們提供就近且適切的治療服務。
李卓君特別指出,增加丶增設老人醫療服務,必然需要相應的人手。但現實中卻有不少學醫畢業的澳門年輕人因編製限制不能進入醫院工作。為此,可以用有經驗醫生帶領「新人」模式,引帶年輕醫生從長者普通的診療服務入手,例如參與屋村長者醫療服務中心工作,結合相關專業邁入實習、成長進程,既參與醫療服務,又提升實務醫療水準,還為澳門長者醫療服務整體質素提升,作出相應努力及獲取相關成效。
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二零二二年末,本澳有一千九百六十五名醫生,每千人口對應二點九名醫生。廣州二零一九年人口指標資料顯示,全市每千名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三點八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