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四月春意濃。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試驗田繁忙的田壟間,膚色偏黑、留著絡腮鬍的巴基斯坦小伙穆麥森,不時俯身細細查看土壤的厚度、鬆軟和乾濕度,用不太流利的漢語和農機手交流。
五年前,穆麥森來到安徽農業大學攻讀農學博士,如今在安徽農科院研究節水抗旱稻。「我參觀了很多中國農民的田地和農場,看到很多現代化的智慧機械,比如可衞星定位和自動駕駛的拖拉機、能高效噴灑除草劑的植保無人機,還有實時監測土壤濕度的土壤墒情監測器,真是大開眼界!」
在這位深耕「中國田」的「農業迷」眼中,科技範、高質量和新理念是讓他驚訝和讚嘆的「田間新事」。
有著悠久農耕文明的中國,農業講究時令氣節,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傳統。
立春以來,從江淮大地到東北平原,中國各地各部門加大良種、良機、良法推廣力度與融合深度,全力推進春季農業生產。
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南方早稻育秧已過半,春小麥、春玉米、春大豆播種有序推進,全國已春播糧食4.4%。
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高質量農業生產、確保糧食安全對中國而言是永恆的課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糧食產量1.3萬億斤以上」,強調「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抓好春耕備耕,對於確保糧食豐產和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據測算,春播糧食面積佔全年一半以上、產量佔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糧食產量佔主要口糧近四成。
中國不斷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政策,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今年,國家繼續實施水稻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適當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在全國實施三大主糧生產成本和收入保險政策等,讓農民生產積極性在田間地頭釋放。
各金融機構也在加快春耕備耕信貸投放,為農事生產保駕護航。截至2月底,中國農業銀行春耕備耕貸款新增1902億元,同比多增702億元,增量創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建設高標準農田、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是糧食生產的題中之義。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各地不斷提升耕地質量,確保糧食產得出、供得優。
「產量高不高,腳下『這塊田』很重要。」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種糧大戶張樹堂告訴筆者,今年種了約1200畝小麥,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了通行條件,「原先開不進田頭的農機輕鬆到田,溝渠排灌通暢,田塊利用率更高了」。
春耕有序推進,背後是農業基礎設施持續改善。在糧食主產省安徽,去年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256萬畝,高標準農田畝均財政投入超過2500元。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負責人說,今年將新建、改造高標準農田420萬畝。
截至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根據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到2030年中國將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2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
植保無人機、北斗導航、智慧農業物聯網……更多新農具成為農業生產「新裝備」。中國農機裝備向智能高效升級趨勢明顯,為搶抓時效的春季農業生產提升了效能。
在安徽省郎溪縣亞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5G藍莓基地,約五十畝連片大棚、四萬餘盆茁壯生長的藍莓,僅靠一位「90後」便能完成日常管護。
遍佈大棚的20多個傳感器和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大棚氣溫、土壤濕度、水肥補給進度等,24小時向管理員梅偉「匯報」數值變化。「比起能掄鋤頭的『老把式』,自己更像農田管家,絕大部分農情能通過系統發現,效率高了好多。」她說。
農業機械成為農業防災減災的主力軍。據《2023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統計,水稻全生育期表型信息高通量獲取技術與裝備、小麥高性能複式精量勻播機械化技術、再生稻低損高效專用收穫機等多款新成果在田間「顯身手」,為「搶時搶天氣」的播種作業提供科技保障。
藏糧於技,強調從技術方面來保障糧食安全,既包括先進種植技術的普及,也涵蓋科學管理方法的應用。據測算,在生產條件相同、投入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提高農業技術到戶率,糧食單產提高幅度可達10%以上。
今年以來,黑龍江省啟動農業科技培訓「百日行動」,通過雲上課堂、實訓課堂等形式,提升農民對先進農業機械、先進種植技術的應用水平;山東、河南、湖北、湖南等多個省份發佈小麥、油菜等春管指導意見;圍繞小麥抵禦春旱、春播注意事項等,中國農技推廣信息服務平台開展線上線下服務10萬次……中國各地促進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條件建設,把先進適用技術「送」到種糧農民手中。
作為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端牢中國飯碗對世界糧食安全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2-2031)》顯示,未來十年,中國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能夠完全確保,糧食自給率將提高到8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