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供歷史教學的觀音堂  圖文/綠水青山

 澳門普濟禪院(觀音堂)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建築物,除有宗教的地位意義,亦有中國的歷史意義,禪寺藏有名人雅士的字畫可供遊人欣賞。

 今天的普濟禪院經過不斷的修葺改變,園內增添不少佛像,令佛味更濃。

 觀音堂的古樸有國內古剎的特色,其主體建築分為三殿,分別為首座正殿大雄寶殿,次殿長壽佛殿及後座觀音殿,分別供奉三寳佛、彌勒佛和觀音菩薩等為供善信參拜。大雄寶殿莊嚴宏偉,供奉三尊三寶佛像,皆為丈八金身,魁梧雄偉。殿旁有個數百年古色斑駁的銅鐘。而屋頂上的簷頭瓦脊,鑲有明朝琉璃瓦及精工鑲嵌栩栩如生,維肖維妙的石灣公仔。

 次殿是長壽佛殿,供奉佛像安詳長壽佛,象徵佛陀普渡眾生的精神。

 進入主殿觀音殿,供奉觀音大士蓮台,樟木雕塑的十八羅漢分列在主殿的兩旁,造型神態活現雕工精細,位於左面的羅漢極像外國人,據說是意大利威尼斯人馬可孛羅,他曾在中國研習佛理。

 步過禪院的正殿觀音殿後,轉入廣闊幽深的後花園,有一花岡石桌和四條長石凳,就裡就是當年簽訂「望廈條約」的地方。

 澳門的歷史科老師可帶同學生來觀音堂,實地講解在一八四四年,美國和中國(清朝道光二十四年)在此地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以強迫中國開放通商港口,擴大美國領事的裁判權。

 一九四四年,禪院於《中美望廈條約》的簽署地方建立一座碑亭以作紀念。這裡的歷史遺跡可讓學生實地體察。

 還有在抗日期間,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曾寓居在普濟禪院作畫授徒,在此學生可以飽覽放在這裡的名人畫作。

 而普濟禪院「鎮寺之寶」是明末清初高僧金堡的《澹歸和尚丹霞日記》手稿,該稿是清初嶺南佛教的珍貴文獻,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禪院內進的前廳掛有一幅畫像,人稱「大笑佛」。無論從哪個方向欣賞畫像,佛相均咧嘴相視而笑。

 禪院內收藏了很多名家的書畫、書法、文物,包括馳譽中外畫壇的嶺南派大師高劍父及乃徒關山月,有嶺南三大詩家之稱的陳恭尹,著名學者章太炎等人,他們的作品懸掛於殿堂,供遊客欣賞。

 兩度屏風,每度刻上四屏條,收米芾、董其昌、劉墉等歷代名人手跡,刻工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