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茂名遊子歸故里 「籺」是最難忘

 【中新社茂名五月五日電】(作者梁盛 梁晶晶)籺是嶺南地區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小食,在廣東茂名,逢年過節、慶壽婚嫁等各種時節和場合都有籺的身影。經過漫長的歲月,籺已成為了勾起家鄉情懷的一種載體。

 茂名市「阿朱家籺」製作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朱志穎四日受訪時告訴記者,籺凝聚了一千多年以來嶺南的飲食文化,從最初的「糠籺」演變成色香味俱全的特色美食,成為人們的「心頭好」。在茂名,籺文化底蘊深厚,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與籺緊密相連,這點從籺的功能上便可以看出來,如滿月籺、成人籺、聘禮籺、成家籺、進宅籺、福壽籺等。

 朱志穎說,籺是一種以糯米做成的傳統小食,在餡料上可歸納為甜、鹹兩款,從材料和形狀上又可以細分為壽桃籺、艾籺、菜包籺、古粽籺、煮湯籺、薯包籺、水籺、木薯籺、槌撻籺等二十多種。茂名人在做籺、吃籺的過程中長大,籺已成為融入當地人骨血裡的鄉愁。在每個茂名人的心目中,最好吃的籺,一定帶有自己家裡那種長久以來所熟悉的、溫情的味道。

 早年移居香港、如今在深圳觀瀾經商的陳枚女士告訴記者,遊子歸故里,籺是最難忘。在她眼裡,籺不僅是令人垂涎欲滴的誘人美食,還是揮之不去的兒時記憶,平時每次回茂名省親,吃籺是必選項,離開時還會買數百個籺帶回香港,與家人及街坊鄰里分享。

 由外婆撫養長大的梁亞霞對籺懷有特別感情。她說:「外婆是做古粽籺的好手,逢年過節都會用本地香糯米和腌製好的五花肉、花生等,包出美味的古粽籺,我們幾個小朋友看著直流口水。因為那時家裡窮,我們吃籺時,外婆就找藉口走開,躲在一邊吃粥。自從外婆去世後,每每吃古粽籺時,我會情難自控的紅了眼眶。那味道太熟悉了,是外婆和家的味道。」

 梁亞霞介紹說,做籺時,需提前一天將糯米泡好,待做籺當天,再將糯米磨成粉狀,然後用篩子篩至只剩下粉末。搓粉是做籺工序中最費力氣的一環,用一團剛煮熟的、冒著騰騰熱氣的糯米「粉巴」置於生糯米粉中,來回摻和揉捏直到生成一個大麵糰,麵糰被揉得越均勻越好吃,但過程中得防著不被「粉巴」燙傷手。

 做籺的餡料一般有綠豆、椰絲、木瓜絲、芝麻、花生、蝦米等,也可根據個人喜好靈活添加。當大麵糰被分割成一堆堆小麵糰時,便可以逐個拿來按壓成餅皮,像包餃子那樣把餡料放在餅皮裡,然後揉捏收口。

 做完以上工序後,還得把籺放到木製成的籺印裡按壓定型,名為「印」籺。籺印有壽桃形,也有圓形,分別代表不同的寓意。印好的籺還要墊上一兩片粽葉或菠蘿葉,才能入鍋蒸煮。當熱氣騰騰的籺散發著誘人的糯米香氣,從蒸鍋裡端出來時,還要用紅紙蘸水在籺面中央點上象徵喜慶的紅印點。到此,做籺的工序才算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