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墳見聞  圖文/平川

 在香港的幾個外族墳場之中,回教墳場是其中的一個,我與友人為著對回教的喪葬習俗有較多的認識,曾到他們的墳場走了一趟。那天我們去到位於跑馬地厚德里的回教墳場,在墳場的入口處,看到墳場的門外,有告示鼓勵教徒遊墳(也稱走墳)。他們認為此舉既可緬懷亡者,亦可從中參悟人生真諦,及早醒悟,多做功德,記想後世。我與友人雖然不是回教徒,但也認為遊墳可以了解一些關於他們的歷史,是值得一遊的。

 回教又稱為伊斯蘭教,在香港開埠之初,英政府招募人員到香港來看守監獄,從那時候起,就開始有回教徒到來,後來因為逃避戰亂,回教徒也陸續來到香港。計算起來,回教徒來香港至今,已有差不多150年的歷史,目前香港的回教徒數目,約有30多萬人,逾半數都是在香港長期定居的,他們大部份是香港人或巴基斯坦裔人士。其中有部份的華人回教徒,更對香港的建設作出了貢獻,他們結社興學,為香港的回教徒提供了讀書的機會。

 位於香港跑馬地的回教墳場建於1870年,是香港第一個伊斯蘭教墳場,距今已有154年的歷史,由於他們的教義是主張簡葬,那天我們去到現場,發現有些墓碑連亡者的姓名、出生和死亡的資料都沒有刻在墓碑上,碑上只有一個號碼,如此一來,相信只有至親才可以辨別出墓碑是屬於何人的。伊斯蘭教在祭祀儀式上是有嚴格規定的,例如祭祀時不能用鮮花、不能叩拜,不能在墓前擺放祭品,亦嚴禁一切跪拜及鞠躬等儀式。他們希望前往祭祀的教徒,能為亡者送上一句平安,並在心裡為他們默默地祝禱就可以了。足見他們是著重內心的虔誠,而反對表面的形式。

 在墓園裡,我們發現墓碑並不是按號碼順序來排列的,而且也並不是按年份來劃分,也就是說,從古至今的墳墓都混合放在一起,那就等於是沒有可循的線索去尋找墳墓了,除非是一些特定的教派,如什葉派教徒的墳墓,便會被安放在專屬的位置,自成一國。在墓碑之中,不難發現有不少是刻著中國人名字的,由此可知,華人信奉回教,在香港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歷史了。

 伊斯蘭教禁止火葬,也不接受海葬,所以在喪葬上以土葬為主。他們認為神以泥土創造了人,所以人在死後,必須在24小時之內入土,盡快回歸泥土。基於這個觀念,那便使得位於香港的柴灣和跑馬地的兩個伊斯蘭教墳場,快將要面臨飽和了。伊斯蘭教徒對此現狀,都感慨香港地方少、地價貴,生前要為覓得居所而煩惱,及至死後,還是要為同一問題而憂心,對此感到十分無助。負責管理兩個墳場的回教信託基金總會,為此計劃向政府申請擴建兩個墳場,又或希望政府可以在新界批出土地,以便興建另一個伊斯蘭教墓園。

 另一方面,據說回教墳場內原來是有一座兩層高的清真寺的,名為「快活谷回教堂」,但後來因為政府要興建連接香港仔隧道的天橋,要徵用墳場的部份土地,導致墳場內的清真寺要拆卸,在1979年,有200多個墳墓還被迫遷往歌連臣角去。為著遷墳拆寺的事情,回教信託基金總會曾向政府申請批地,重建清真寺,起初政府表示沒有土地,只同意在墳場內重建,總會考慮到在墳場內興建清真寺,勢必令更多的墳墓受到影響,於是他們又鍥而不捨的為此事多番奔走,又向兩局議員申訴,最後政府終於同意撥出愛群道一幅土地,予回教基金總會重建清真寺,「愛群清真寺暨林士德伊斯蘭中心」在1981年落成啟用,由香港伊斯蘭聯會管理,這也算是稍為舒緩了回教徒的情緒。◇

(探秘宗教墳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