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祆教墳場  圖文/平川

 祆教,起源於波斯,即現在伊朗一帶的地方,在佛教及伊斯蘭教盛行的時期,部份祆教徒為堅持自己的信仰,不肯改信佛教或伊斯蘭教,於是逃離故土,轉至印度西部一帶的地方去定居,成為帕西人,亦稱波斯人。追溯帕西人來華的歷史,原來早在英國佔領香港之前,他們就已經在廣州及上海等地生活及進行商貿活動,故此,在香港開埠初期,他們就已經獲得專屬的墳場,那就是祆教墳場。為了更了解他們的歷史,某日,我與友人便專程去到位於香港跑馬地黃泥涌道的祆教墳場(又名波斯墳場)去參觀。

 祆教墳場是私營墳場,建於1852年,是祆教徒(即帕西人)在香港下葬的地方。據研究香港少數族裔墳場的團隊考察發現,在祆教墳場裡共有194座墳墓,除了24座是不知名的墳墓之外,其餘170座墳墓,是來自169個不同姓氏的帕西人的,足見在香港的帕西人,是來自不同家族的。

 十九世紀初,帕西人到廣州通商,被稱為巴斯人。他們在鴉片戰爭之前非常活躍,到了英國佔領香港之後,他們便逐漸遷出廣州,移居香港。在香港開埠初期,定居的少數族裔為數不多,他們有些當「啹喀兵」,有些從事公職,後來香港成為開放港口之後,貿易往來吸引了一些較富有或經商的帕西人到來,他們人才輩出,在香港各方面的發展和建設上都屢見身影,並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佼佼者之中包括天星小輪的創辦人D. N. Mithaiwala;地產家麼地爵士,曾贊助興建香港大學及促成干諾道填海;立法局議員律敦治,曾成立「香港防癆會」,為公眾健康出力。不過,雖然當時的帕西人非常效忠港英政府,仍被摒除於上流社會之外,未能進入港英政府的權力階層,他們只能算是當時社會上的資產階級而已。

 現在,麼地爵士及律敦治家族均安葬於墓園之內,當研究祆教墳場歷史的時候,便讓我們可以重新認識到這群少數族裔的歷史,了解到這些「異鄉人」在香港開埠初期的商業和金融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並思考他們為香港帶來的知識、資金及勞動力的,也推動了香港的發展。

 唐朝初年,瑣羅亞斯德教自中亞粟特地區傳入中國,史稱祆教,因視火為神聖,又稱拜火教。根據他們的教義,是明確規定教徒死後不能土葬,僅能天葬。天葬儀式是屍體赤裸裸的放置在無頂蓋的圓塔中間,塔周邊以石頭築砌高高的圍牆圍著,讓野獸不能接近,而屍體只暴露給鷹、鷲來啄食,其後骨殖投入塔中間的井穴裡,此塔名為寂靜塔。

 從考古學家發現,祆教早在北周時期,便已經在中國北方地區傳播,隨著西安北周史君墓的發現,出土的文物提供了大量關於祆教祭祀和葬俗的珍貴資料。他們的墓葬是採用石棺、石槨或石床來放置屍體,這些雖然與傳統的祆教信徒恪守天葬的古訓相違背,但卻與在廣州長洲島上發現的巴斯人墓園,是以花崗石砌築而成的阿拉伯石棺不謀而合。估計這是因為遠離故土,受到環境所限,逼不得已改用土葬,但卻以石頭來隔絕屍體與土地的接觸,以符合祆教教義的原則。那天我們參觀墓園,亦發現有部份墳墓是把墓棺升到地面上的,相信這是因為由天葬改為土葬,要使屍體盡可能避免沾染土地的折衷辦法。

 祆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宗教,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在北朝時期傳入中國,比佛教稍晚,在唐代時期傳到中國北方和中原大地,歷經五代和兩宋,後來一度絕跡中土,其後卻通過移居到印度西部的帕西人,重新來到廣州和港澳地區傳播和落地生根,現在香港約有220名帕西人定居,也讓這個古老的宗教成為在中國唯一的活化石。◇

 (探秘宗教墳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