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路心語)打造課堂作品  思正

 最近,我將語文科組共享的資料重新整理,按照年份放好。原來空間滿了,只能刪除往年資料。如今,學校為了保存科組、級組歷年檔案,允許雲端擴容,資料存放也就沒有後顧之憂。不過,我以往歸檔的標準首選「事項」,方便查閱,而今改為「年份」,倒也省事。

 每到學年結束,我都會習慣性地盤點教學資料。教材放到書櫃,一目了然。五花八門的工作紙則按學科擺好,存放一年再扔,以備不時之需。至於電子資料,我一向是採取狡兔三窟之策,電腦、U盤、網盤,幾乎都有備份。遇到緊急關頭,我還會在微信發一份,不得不說,「文件傳輸助手」絕對是大功臣。自從任教以來,我的電子教學資料大抵分門別類存放,儘管很多都已過時,做得也很粗糙,但是敝帚自珍,真捨不得按下那刪除鍵。

 其實,整理教學資料,除了便於日後複查,更是為了改進教學。很多時候,上班匆忙,好在教學資料有所積累,稍作修改就能派上用場。不過若是上公開課,教學資料大抵都得回爐,重新打造。不少人對公開課不以為然,認為那是作秀,於是敷衍了事。但我卻喜歡以公開課來倒逼自我成長。一堂好課就是一把好劍,磨劍比亮劍來得更重要!到學期末,教學資料經過一番精心收拾,便是課堂作品。澳門教青局每年都會舉辦教學設計獎勵計劃,推動老師通過經驗分享,促進教學交流。我也參加過好幾回比賽,整理教案的過程雖然很艱辛,但有利於優化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成效。近年,我也嘗試精選專題,然後提煉作品,湊成專題講座,最大的收穫莫過於同行們的認可。

 我很認同程翔老師的說法,每位語文老師應當有自己的課堂作品,包括優秀教案、優秀論文、優秀報告等。好的課堂作品,離不開教師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對教學的精心設計和巧妙構思,也離不開師生雙方情感的參與,以及課堂效果的生成。好的課堂作品必然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生了積極的變化。故此,程老師在《我的課堂作品》提出了積累課堂作品的四個步驟,分別是選擇、撰寫、操作和完善。課堂作品需要經過推敲琢磨,試教考驗,最後才能確定下來,這是一個不斷自我否定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惟其如此,課堂作品才會有普適性,才能對同行有啟發意義。

 最近,余映潮老師發佈了個人在二0二三年的著作、論文、示範課、講座目錄。七十七歲的他在腰痛、眼疾的折磨下,居然撰寫了兩部專著,公開發表了五十一篇文章,上了五十四節公開課,還開了五十次學術講座。這種精神令人敬佩!我也希望,趁着年輕打造課堂作品,不要等到退休時盤點人生,才發現自己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