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固有片區未利用如「望廈條約」、「耶穌會堂」等 宜引旅客入片區充實社區經濟

 【特訊】澳門二0二三年旅遊業數據顯「喜憂參半」,坊間盼政府重視澳車北上導致社區經濟受影響問題,把握深合區「一放二管」契機,考慮採取「努力開拓客源市場」、「充實老舊片區文旅內涵」雙管齊下措施,爭取在新一(龍)年裡創造旅遊業經濟追上疫情前的亮麗成績。

 根據有關部門資料,剛剛過去的二0二三年有兩項數據資料可以說是「喜憂參半」。「喜」的是:二0二三年全年旅客總量為二千八百八十多萬人次,相當於疫情前經濟高峰年二0一九年三千九百四十萬人次的百分七十三,疫情三年後首一年裡能取得疫前七成三的成績,可謂「喜」;「憂」的是:二0二三年實施「澳車北上」一年裡,通關進入珠海的澳門單牌車總量超過一百一十萬輛次,也將相關的餐飲、修車、加油、購物等消費舉措及消費經濟轉移至廣東省各地。相應地,也減降了本應在澳門社區經濟的消費舉措及經濟指標,此為「憂」。

 「澳車北上」是國家的惠澳政策,也是推動澳門加快融入大灣區的重要舉措。未來,北上澳車數量、北上消費比重只會繼續擴大與增加。因此,彌補相關缺失只有兩種方法:一是持續擴大海內外客源市場,另一是想方設法將旅客引入社區消費。

 擴大客源市場須綜合拓展。澳門目前客源以鄰近地區為主,尤其是中國內地。擴大客源有兩個方向:一是回頭客,另一是新客。針對前者必須創造、推出吸引故地重遊的魅力、賣點、打卡點。針對後者還必須有相應方便的交通、通關配套。

 引入社區需要「內涵特色」及「指引」。澳門旅客的觀光、消費標的地大多是新城區金光大道和老舊城區的大三巴、官也街。澳門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特殊城市,還有其他可吸引旅客觀光、消費的各具不同內涵的历史文化片區,但問題是如何美化優化不同片區、如何為擬進入相關片區的旅客提供指引及交通方便。

 就上述兩項應對策略,坊間有具體性的建議:

 一是經濟界人士建議結合橫琴深合區「放二管」契機拓展投資、研學客源。「放二管」指三月一日起實施的「一線放開、二線管住」政策,相關政策必會令粵、澳共管的「橫琴深度合作區」更具有投資吸引力、科技研究及轉移孵化吸引力,尤其是其長期性的發展進程,應會吸引包括海外地區有興趣者蒞澳、琴兩地考察、研學、投資。因此,應有的矢地加以宣傳、推介,相信會有引客魅力。

 二是借鏡「地鐵美食圖」模式推出澳門老舊城區「巴士美食圖」引客入社區。澳門旅遊業工商聯會理事長凌世威稱,不少旅遊城市向旅客提供「地鐵美食圖」,指引旅客尋覓品嚐各種美食。澳門沒有地鐵,目前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公共巴士,建議有關部門在各種資訊基礎上推出盡可能全面的、清晰的「巴士美食圖」,指引各酒店住客按圖索驥進入相關社區觀光、消費。

 三是跨部門協作持續優化並突顯不同片區的歷史文化內涵特色。坊間意見指出,澳門擁有不少近現代史的人文景觀,但缺乏周遭環境的歷史氛圍優化、連片成片的片區內涵突顯,故需要政府各有關部門精誠合作,「軟硬兼施」共襄盛舉始可突顯不同內涵特色。例如關閘、蓮峰廟、望廈山、觀音堂、耶穌會堂等,與近代史上的《中美望廈條約》、「鴉片戰爭」等密切相關,可打造為近代中外關係歷史片區;又如「三盞燈」周邊就與歸僑及東南亞美食文化密切相關,可打造澳門歸僑文化風情區;還有下環區與海洋、漁業、媽祖信仰文化息息相關,可打造為海事及媽祖文化歷史片區;望德堂區及三巴仔耶穌會堂又與歐陸文化、西方宗教密切相關,可打造為澳門歐陸文化片區……

 兩項應對策略應務實性持續落實及推動,希望澳門政府重視相關建議,力爭在新一年裡取得旅客數量持續增加、社區經濟穩健復甦及發展的雙管齊下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