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辭源》:「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 《辭海》裏的說法類同:「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鬚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
追溯龍的由來,當源於遠古時期的圖騰。
遠古時期的先祖,往往將某種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認定能受其保護,獲得超人的力量與智慧,由是視為神物崇拜信仰,作為本部落的圖騰標誌。是時,差不多各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
圖騰標誌中,動物佔了大多數。出土的陶瓷上,多見魚紋、鳥紋、壁虎紋、蛙紋、龜紋、豬紋、羊紋等,這些動物,曾是古代部落的圖騰。
三皇五帝之首的黃帝,本是有熊氏族的首領。據《史記·五帝本紀》:是時炎帝變得世衰道微,幾個部落不願敬服,還相互侵擾,黃帝以武力懲罰不敬炎帝者,贏得了多個部落的信服。後來炎帝欺凌屬下部落了,這些部落又都歸附了黃帝。黃帝修德振兵,種植五穀,安定民生,與炎帝對陣於阪泉,三戰而全勝。繼有蚩尤叛亂,黃帝徵調各部落的軍隊,與蚩尤戰於涿鹿,擒殺了蚩尤。以後又一一平息了葷粥等作亂,「凡五十二戰,天下大定」。
黃帝平定天下後,「合符釜山」。是說他召集所有部落首領在釜山(今保定市徐水縣)會盟,被各部落首領尊為最高領袖,成了整個華夏民族的共主。「合符」期間,黃帝制定了統一的用於發號施令的符節,又從原各部落的圖騰上,選取突出的元素,組合創造了新的統一的圖騰,這統一的圖騰,就是神異動物─龍。
龍是怎樣的形象呢?自黃帝時代至秦漢漫長歷史中,經歷了迭次變化而漸趨完美的過程。
據東漢許慎於西元一百二十一年成書的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謂龍是體表覆有鱗片的動物,在鱗蟲類裏排名第一。型體不定,明暗、大小、長短隨時隨地變幻,每年春分升天而去,秋分則潛伏在深水裏。
至於龍的形象的具體,諸如頭頸、肢體,以及眼睛、嘴巴、耳朵等,西漢以前各有說法,不一而足。
而與許慎同時代的東漢學人王符,採集口耳相傳及文字圖畫,把龍的形象概括成「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隨着王符的龍「形有九似」的傳揚,經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宋,說龍或畫龍,龍的外形逐漸向着「形有九似」演變,乃至基本鎖定,只是還有少許發展。
南宋·羅願《爾雅翼》卷廿八「釋龍」中,引用了王符的龍「形有九似」,增加了龍的頭上有物如博山,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龍》,除引用王符的龍「形有九似」外,還說龍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鬚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
對於龍的廣大神通,除了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的外,羅願《爾雅翼·釋龍》中也有敘述:「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物之至靈者也,其為性麤猛,將雨則吟,其聲如戞銅盤,噓氣成雲,反因雲以蔽其身故不可見,龍以變化無方,物不能制故在人比君。」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龍》,則謂龍能「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因此,人們均稱龍為神龍,威武勇猛強悍,能騰雲駕霧、上天入海、呼風喚雨變火,誠如明·羅貫中《三國演義》二十一回裏借曹操之口說的:「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