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疫情改變了社會、經濟以及人心,現在大家表面上看到旅客回來了,社會好像再次回到高峰期,但事實怎樣大家心知肚明,「旺丁不旺財」,以及實際盈收的比例,真正可以入袋有多少,從上而下,從富人口袋中可以流向給中產、普通打工仔,甚至還有餘力可以幫助窮人的能力,似乎越來越少。
疫情期間,各地隔離阻斷,失業又或就業不足,在大家都相對禁足的情況下,人際之間更為疏離,有網絡的協助,可以在家工作、購物以及買外賣,至今仍有朋友的公司可以用ZOOM取代不少共同上班的時間,也許這都是老闆在縮減他們公司實體的負擔,不用租那麼大的辦公室、減少電費、水費以及更多零碎的開支,但與此同時,工作量一點都不會少,甚至因為人員的自然及非自然流失,大家工作量可能更大,但薪金呢?疫情期間不是要「共渡時艱」,讓不少人凍薪的嗎?在這個解封的後疫情時代,最高調的政府以及博企還不時要出來宣示自己已在加薪,但一般公司還未有這個打算。
老闆樂於大家都沉緬在這幾年的痛苦之中,害怕生病、害怕失去工作……也就沒有那種氣魄可以跟老闆去爭取加薪,這一年還不時聽到朋友間的互相提醒,千萬不要一時之氣而裸辭,一旦在這個關節辭職,要找到相同標準的工作實在艱難。
一個惡性循環就是本地人在種種壓力以及習慣下,減少了無謂的支出,包括在外用餐和消費,當然有人說「澳車北上」亦有點影響,然而實際上看用腳北上的人亦為數不少,有車是一種輔助,但未必是主因,要出走其他地方,這個也是人之常情。一來為了尋找更多新奇有趣的活動模式,再者是要看價錢、看便利,對比衡量後很多人認為值得在內地置業、生活、旅遊、飲食、購物、娛樂……這些也不需要太多的宣傳,而是自發性去按自身需要而行,天天講要求澳門人在澳門消費,這都是不切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