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牌鞋,記在心裡  圖文/徐招治

 中老年朋友這一輩子,應該穿過不同質地不同顏色不同式樣的鞋。我喜歡草鞋蓑衣,簡單安靜返璞歸真,儒雅標記我的田園生活。我也喜歡爺爺做的蘆花鞋,小時候冬天穿很溫暖,蘆花和稻草編織十多道工序,穿起來暖和透氣不札腳,這是老物件傳承。我還喜歡孫女穿的酒店職業女性必備細跟尖頭鞋,她在酒店上班,這雙鞋子長在我的心上,搭配孫女的工裝有氣質。酒店人痛苦的事莫過於久站,她們可能一天8個小時站立。孫女穿舒服,完全不磨腳不掉跟非常跟腳,她說不累,穿了三天跟腳型磨合後更舒適。我也覺得好看,搭配冬天的厚絲襪都好看,洋氣的尖頭皮鞋非常可愛。我甚至喜歡加羊毛皮靴,我在閒置線下專櫃買的某品牌加羊毛半筒靴,38碼,品牌鞋碼足,角度好不累腳,厚實適合冬天穿,還有原裝鞋盒。但我最愛的,還是媽媽親手為我做的棉鞋,讓我永生難忘。

 媽媽去世多年,但我依舊還能想起她離世那年,為我織了很多棉鞋。我問為什麼織那麼多?她說,趁現在沒老眼睛還看得見多織一些,不然老了沒穿的。我說,到時候你要穿我可以給你織呀。她說,到那個時候你就沒時間弄這些了。那個年代我們家窮沒有多餘的鞋子給媽媽穿,媽媽要下床借奶奶的鞋子穿,穿完又還回去。後來,媽媽的巧手做了很多鞋子,特別是冬天加絨的棉鞋。

 小時候,我喜歡在冬天穿媽媽做的棉鞋,其他季節穿媽媽做的單鞋。上學後,我才穿買膠質套鞋或膠底球鞋。平常媽媽在家,除了種菜飼養家畜,就是縫衣做鞋。梅雨過後,媽媽會買麵粉調糨糊,將預先準備好的破舊衣服拆結實布片,一層層粘貼在木板上,每張袼褙(布板)厚三毫米,長寬五十厘米,曬乾揭下,不够乾就反復曬。

 納鞋底、縫鞋幫的滾口和緔鞋都是針線活,按預先剪好的厚牛皮紙鞋底樣,分別在袼褙和有關布料上剪裁下片子。鞋底厚八毫米(棉鞋底稍厚一些),要三到四片袼褙疊在一起,用重物壓平實,包以白布納底。另備細杆錐子,針穿不過時,先用錐子鑽孔,錐子柄用來緊線。先在底的周圍納一圈,然後橫向一行一行從頭到尾納。針腳要密而勻,線要勒得緊,為了既把線拉緊,又不讓線勒手,媽媽常把線繞錐柄。媽媽納的鞋底,著地一面有凹陷線窩,納線不易斷,鞋底也不會脫片。

 鞋幫的針線活在滾口,鞋幫分面布和襯裡,兩者在鞋口邊沿縫合,鞋口用適當顏色的布條包圓邊,俗稱滾口。縫滾口比納鞋底省力,只要求針腳細,滾口寬窄一致。滾口縫好後,要將原可平鋪的鞋幫裡朝內、面朝外彎成拱窩形,將後跟處的兩片縫合,待緔鞋。

 緔鞋時需要先將鞋幫下周邊向內折約1.5厘米寬的折邊,縫合鞋底。後用兩根納底針穿在一根較長的納底線的兩端,將鞋幫和鞋底對齊後捏在手中,用錐子在鞋底邊緣的中間部位扎進去,穿過鞋幫後拔出,用一針順孔穿入,從幫裡拉出,使線在幫裡外各半。再往前約1.5厘米扎第二錐,循環往復到緔好。

 媽媽為我做的鞋,色彩討人喜愛,長短高合我腳,所以髒了洗破了補,到了穿不了才丟棄。媽媽中年後眼睛不好,經常流淚。納鞋底費力,有時針扎進去,靠手指戴的頂針穿不透,媽媽就用一塊小木頭,放在胸前,雙手抓住鞋底往裡頂。有時針扎進去,但另一面拔不出來,媽媽則用牙咬或用鑷夾往外拔。稍不注意,針或錐子就會扎到手,血流滿地。

 如今到年老,我還喜歡穿媽媽做的單鞋,或者外面賣的單鞋,這種單層皮或單層布的鞋,又叫「薄鞋」,平底鞋、高跟鞋、休閒鞋,都屬於單鞋的類別。媽媽做的那些鞋,過去穿在腳上,助我健步如飛。今日珍藏心底,讓我永遠暖心,主打舒適度輕熟,和4E鞋型寬鬆版一樣,腳胖腳寬都可以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