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曉夢綃帳寒,香鬟墮髻半沉檀……」梳頭,似是日常小事,但於古代美人卻不可等閑視之。唐代詩人李賀的這首《美人梳頭歌》便是特寫梳頭片段,以展美人風韻。
日前在吉林長春舉辦的「柳絲梅綻正芳菲-初唐女性生活掠影展」上,數十件從唐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唐代女俑,再現了唐人的精神氣質、審美風尚與禮儀。
有「天下名陵」之稱的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佔地2萬餘公頃,有陪葬墓200餘座,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古人將頭髮視為身體的一部分,非常重視,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昭陵博物館業務部副主任董朝霞告訴記者,在古代,頭髮對男子來說代表一種「義」,於女子,則是情感寄託。
縱觀中國數千年歷史,唐代女性在髮式的創新上可謂登峰造極。唐代文學家段成式《髻鬟品》中就記載了不下百餘種,如高髻、反綰髻、樂遊髻、百合髻、雲髻、花髻、鳳髻、飛仙髻等。
目前,在昭陵出土文物中,女性所梳髮髻有單有雙,有高有低,整體以高髻為主。初唐女子髮型承隋制,較為低平,但很快便有高髮髻出現。依照唐初史學家令狐德棻的解釋,婦女喜梳高髻,表示君強政通。
高髻又稱「峨髻」,是髻式高聳的稱謂。長安城裡有童謠「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元稹在《李娃行》一詩中寫道:「髻鬟峨峨高一尺,門前立地看春風。」可見,女子梳高髮髻在當時十分盛行。
唐昭陵陪葬墓之一張士貴墓,是唐朝虢國公張士貴與夫人岐氏的合葬墓,其出土的彩繪釉陶女騎馬俑,頭梳高髻,面容清秀,高鼻、朱唇、身著窄袖襦,外套圓袖襦領半臂,肩披藍色帔帛,繫紅色長裙端坐馬背之上。左手作牽馬狀,右手自然下垂,盡顯端莊大氣。
據董朝霞介紹,唐王朝是封建盛世,國富民強、政治開明,漢胡文化交流密切,民族之間的大融合影響著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
「在已經出土的唐代騎馬俑中,女騎馬俑數量眾多,她們的形象著裝各具特色,風姿綽約,反映出唐代女子對騎馬的喜愛。」董朝霞說,從這件女騎馬俑身上可以感受到,這一時期女性擁有比其他朝代更為廣闊的空間和自由的個性。
唐代女子髮髻基本上都是以形命名。譬如螺髻,本是佛祖造像頭頂的一種髮髻形式,由於外形看起來與螺殼相似,故名螺髻。再如髻飾以鳳,曰鳳髻。
雙螺髻,是唐代少女常梳的髮型之一,像兩個螺殼盤在頭頂的兩側一般,盡顯可愛俏皮。此髮式或梳於額之左右,或垂於耳之兩旁,亦有梳於頭頂兩側者。
陪葬墓鄭仁泰墓,是唐朝右武衛大將軍鄭仁泰的墓葬,其出土的彩繪釉陶袖手女立俑,頭梳雙螺髻,濃眉、朱唇,上穿窄袖襦,肩披藍色帔帛,繫長裙,雙手袖於腹前。女俑體型修長,神態自若,靜立中不失天真活潑的青春陽光之美。
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中最常見的髮髻,還有半翻髻。半翻髻,也作翻荷髻,形狀與翻轉的荷葉有些相似,尤其是從側面觀更為接近。
據董朝霞介紹,唐代女子為追求時尚美感,做造型時,會先在頭髮裡墊上木質的假冠、髮墊等,將頭髮拔高。楊貴妃就特別喜愛用假髮,稱其為義髻。後來還出現了一種髮型,稱為蟬翼,將鬢角處的頭髮往外梳開,弄成極其薄而開闊的一層髮絲,最後再在頭頂上做一個高髻。
唐代婦女髮髻造型多樣,髮飾也十分豐富。譬如,貴族婦女喜歡在髮髻正中或周圍插上若干小梳子作裝飾,有的多達八把。唐代詩人王建在《宮詞》中寫道:「玉蟬金雀三層插,翠髻高聳綠鬢虛。舞處春風吹落地,歸來別賜一頭梳。」可見在唐宮中,梳子是可以作為禮品甚至賞賜品的。
「蟬鬢一梳千歲髻,蛾眉長掃萬年春。」初唐婦女眾多造型美麗的髮髻引來唐代及後世文人的讚美和效仿。「這些都真實生動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精神狀態,也是對大唐經濟繁榮、國泰民安的進一步詮釋。」董朝霞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