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發展、傳承 在綏中感受長城的歷史與現在

 【新華社瀋陽十二月九日電】(新華社記者孫仁斌、洪可潤)一場冬雪過後,中國東北地區已是天寒地凍,綏中卻是個例外。

 地處中國遼寧與河北交界處的葫蘆島市綏中縣,因和「關內」的河北緊鄰,相近的氣溫讓當地落雪很快消融,藍天、黃葉、群山掩映成趣,一幅晚秋景象。

 從明清時期開始,山海關以東的版圖俗稱「關外」,也成為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在內的東北地區的代稱。

 作為長城重要關隘,綏中縣境內的九門口長城「一片石關」橫跨在近百米寬的九江河上。城下波光粼粼,水上雄關聳峙,山光水色中,這處始建於北齊、擴建於明初的長城經歷戰火硝煙,展示著滄桑厚重的歷史,記錄著過往與未來。

 綏中縣考古和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王建華介紹說,「一片石關」因城東南外有泄水門九座,故又名九門口。「九門口長城是一段水上長城,也是世界文化遺產,曾獲『世界奇觀』美譽。」

 登上九門口長城,古老城牆沿著山脊蜿蜒伸向遠方。在中國古代,這道連綿不絕的高牆和隘口、關城共同組成巨大的軍事防禦體系,統治者希望借此保境安民,一勞永逸。

 「長城的主要功能是防禦外敵入侵,但也有貿易往來等其他功能。」葫蘆島市文旅廣電局副局長莊巍說,「明朝政府在遼東長城設置了各類關市,用內地的米、茶、鐵器、絲綿等交換關外的馬匹、木材、裘革、人參等。」

 不遠處的山坡上,新建成的九門口長城博物館飛檐斗拱,蒼松掩映下,三進院落清幽古樸。東側展廳裡,3D動畫還原著「一片石之戰」的場景。

 一六四四年,清朝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一片石關」一帶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鐵馬秋風遠去,夕陽順著窗欞照進室內,只剩蒼涼關城、幽靜院落等待著人們走近它、閱讀它。

 「如今,長城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的一種象徵。」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副會長張愷新說,「保護好長城,就是守護好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二零二一年八月,中國印發《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啟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整合包括遼寧、河北等在內的長城沿線十五個省區市的文物和文化資源,意在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打造為傳承中華文明的國家級景觀。

 莊巍介紹說,葫蘆島境內的明長城地處遼西走廊中心,以薊遼長城交會段和興城古城「山海城島」防禦體系為核心,集牆體、敵台、烽火台、堡、所、衛於一體,全長二百六十五點二公里,有烽火台一百五十一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處。

 在綏中境內的永安堡鄉境內,壯美的錐子山長城在山野間縱橫,這裡保留著長城最原始的風貌。

 在山腳下的西溝村,不少村民自辦的農家樂開門迎客。今年六十九歲的攝影愛好者刁鵬柱十五年前從老家錦州辭職搬到大山裡,為的就是拍攝和保護長城。

 「這段『野長城』太壯美了,美得讓人放不下。」刁鵬柱說。從那時起,他就日夜守在長城邊,拍攝長城、辦影展、帶領村民搞農家樂致富增收,同時也保護長城,勸阻遊客破壞長城的行為。

 「長城這麼美,我們欣賞它,更要保護它。」刁鵬柱說,最近幾年國家啟動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他的心裡感到踏實且欣慰。

 作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一部份,永安堡鄉新落成的長城遊客中心設施齊全,酒店、餐廳、房車露營地、露天影院、花海……刁鵬柱還捐贈了多幅自己拍攝的長城照片,用作展示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