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西安,不得不提「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1936年12月12日,西安發生一件影響中國命運的大事「西安事變」,事發地點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華清宮園內的一個叫做「五間廳」的地方。
站在歷史的角度來說,華清宮的「五間廳」,不算年代悠久,只於清光緒年間(1900年)興建,僅有百多年歷史,外形亦平凡不突出,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廳房,因由五個單間獨立的廳房相連而成,故命名為「五間廳」。
「五間廳」的際遇不是很吉利,建成不久就成為慈禧和光緒皇逃避八國聯軍的避難所。至於蔣介石,更於該處被生擒活捉。
1935年秋,中國工農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之後,抵達陝北延安。
國民黨的蔣介石繼續窮追猛打,隨即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調東北軍入陝西、甘肅省剿共,張學良擔任總司令。隨後,東北軍和紅軍分別打了勞山和直羅鎮兩場戰役,國共兩軍進入對峙狀態。
1936年12月,蔣介石第二次來到西安,下榻華清宮的五間廳,準備作為國民黨的總指揮部,策劃召開軍事會議,部署圍攻紅軍事宜。
當時國民黨對待共產黨的政策還是「攘外必先安內」,蔣介石命令東北軍張學良、十七路軍楊虎城兩位將軍再發動「剿共」的攻勢。但兩位將軍卻不想這樣,希望勸喻蔣介石停止內戰,尋求國共合作,一致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
但蔣介石不但不答應,還計劃剝奪兩人的於東北軍及西北軍隊的兵權,另派人代替,兩人收到情報,先下手為強,發動兵變。
1936年12月12日凌晨5時,張學良的東北軍靜稍稍地去到華清宮,奉命捉拿蔣介石,現場發生激烈槍戰,「五間廳」的門框彈痕累累(今天還保留當年彈窿)。
「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在其國軍士兵的掩護下,從臥室後面的窗戶跳出逃跑,雖然摔傷了後背,但在近身待衛陪同攙扶下,仍能奔去後山,躲在一塊大石頭後面,但最終還是被發現活捉了。
被抓獲該處於1946年興建一個亭,最初是命名為「總統蒙難亭」,後更名為「正氣亭」,建國後改名為有貶義色彩的「捉蔣亭」。
1982年為緩和兩岸關係,再次易名為比較中性的「兵諫亭」至今。
同時,十七路軍亦扣留了陳誠、邵力子、蔣鼎文、陳調元、衛立煌、朱紹良等國民黨軍政要員,邵元沖等幾百人則被打傷打死。
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了「兵諫」的歷史事件,「西安事變」轟動國際。
事發五天之後,中共代表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飛抵西安,與張學良、楊虎城商議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問題。
12月24日,周恩來和宋子文、宋美齡等舉行會談,達成停止「剿共」政策及兩黨聯合抗日等協議。蔣介石不肯簽署任何文件,聲稱願意以人格擔保,承諾達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抗敵,「西安事變」最後得以和平解決。
12月25日,張學良少帥親自送蔣介石由西安經洛陽飛回南京,但隨即被扣押。當年36歲的張學良從此被蔣介石長期軟禁,1949年解放後,蔣介石亦帶同張學良一齊到台灣。
直到張學良90歲,1990年始獲李登輝釋放,恢復人身自由,於1995年離開台灣,移居美國夏威夷渡過晚年,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
至於楊虎城,更是悲劇收場,於「西安事變」後,楊虎城即時失去了西北軍的控制權。
1937年底,楊和秘書、家人一起在南昌被逮捕軟禁,此後一直被關押,1949年9月6日解放前夕,楊虎城和他的幼子、幼女,被秘密殺害於重慶歌樂山戴公祠,終年56歲。
大家去到西安的華清宮遊覽,可以緬懷一下當年這裡發生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