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變與不變:九零後村支書重新定位千年茶村 嚴勇

 一邊是二百多戶一千多位村民,一邊是兩萬多茶友粉絲,九零後布朗族小伙岩煙叫,每天在村支書和茶農這兩種身份間自由切換,忙得不亦樂乎。服務對象有所不同,但都離不開茶。

 「一個是供給端,引導村民管理好茶樹種好茶,一個是需求端,及時瞭解客戶需求,打通銷路。」作為老曼峨村的致富帶頭人,三十一歲的岩煙叫在繁忙的村務工作之餘變身主播,為家鄉的普洱茶「代言」。

 老曼峨,既是寨名,也是茶名。在有著「中國普洱茶第一縣」之稱的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老曼峨的名氣不算最大,卻也是當地一塊響當當的金字招牌。這個藏在大山裡的布朗族村寨,據考證有上千年的種茶史。

 老曼峨建在布朗山深處一個緩平的坡上,這裡群山環抱,四周茂密的原始森林裡生長著古茶樹。走進老曼峨村,一幢幢現代化民居鱗次櫛比。幾乎每家都有炒茶的幾口大鍋、用來曬茶的陽光房和招待客人的茶室。村子裡做茶的人太多,為了區分,村民們將自家門牌號作為品牌,掛在門口顯眼位置。

 岩煙叫家也不例外,取名為「老曼峨七十五號」,和他在抖音上的名字一樣。他說,以前村民們種茶大多只是自己喝喝或者招待客人,從沒想過要通過茶葉來增收致富,更談不上品牌意識。

 二零一二年,岩煙叫如願考上了省城昆明的一所大學,成為寨子裡的第一批大學生,從祖祖輩輩繞不開的布朗山,去到了更遠的地方。那幾年,來老曼峨採購茶葉的外地客商逐步多起來,茶葉價格也開始上漲。

 「一到採茶季村子裡就很熱鬧,各地車牌、各地口音都有。」村民岩坎兒說。

 布朗山是一座大山,阻隔的不只是地理空間,還有一代又一代人的眼界。二零一五年,大學畢業的岩煙叫,剛開始沒有選擇回到家鄉,而是留在昆明自主創業,先後賣過快餐、水果和珠寶。

 彼時正值中國打響脫貧攻堅戰,開啟了一場戰天鬥地式的變革。作為全國唯一的布朗族鄉,這裡集聚了政府、企業等多方幫扶力量,從基礎設施到群眾的思想觀念,都在發生變化。

 二零一六年下半年,岩煙叫回村了,他也開始做茶。大學生回來當茶農,多數人都不理解,包括他父母。但岩煙叫很快進入狀態,還根據客戶需求,在保留傳統製茶工藝基礎上做了改進,茶葉銷量進一步增加。

 二零一九年,岩煙叫當選村支書,更加注重老曼峨茶品牌的建立和維護。也正是這一年,他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將社員覆蓋到其他村寨。為了拓展銷路,岩煙叫打破傳統的銷售方式,探索電商、抖音直播等線上渠道。

 如今,在村支書帶領示範下,越來越多的村民都在嘗試這種新業態。一些茶農家裡專門配有直播設備,一有空就會上直播間,點對點跟客戶進行互動。

 近些年,茶價雖然上來了,但老曼峨人堅持不施用農藥和化肥,每年做出來的茶葉品質都很穩定。為了保持老曼峨茶的原汁原味,防止外面的茶葉進來以次充好,每到春茶採摘季,村子裡會在主要道路設卡口,並派專人值守。今年受乾旱等因素影響,古茶樹發茶量有所減少。村民們乾脆少採或不採,讓古茶樹能夠休養生息。

 茶樹跟人一樣有靈性,你對它好它也不會虧待你。口袋鼓起來的老曼峨村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在小學階段就把子女送到鄉裡或者縣城就讀,享受更為優質的教學資源。誰要是考上了大學,還能拿到村裡專門設置的上千元獎勵資金。

 「過去我們在這方面吃了不少虧,得慢慢補回來!」岩煙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