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給中學生學習方法  沁源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發現一種現象:一些學生在小學讀書時,成績不理想,但是到了初中或高中時,則進步神速。當中原因就在於本人能不能進入學習境界。中學是人生階段的重要轉折點,承前文化基礎課的學習,後啟一生事業發展的方向。因此,有意識、有目的地提升中學生的學習境界,對人生發展的意義重大,以便提升素質,形成科學的理念,有利於終生學習。

 一、溫故知新

 在學習中,新與故是一對矛盾,它們是不能分開的。孔子曰:「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孔子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方法,他所說的正是最基本的學習方法。

 學習是一個永恆創新的過程,今天學到的新知識,明天將變為舊知識。新知識一定是在舊知識的孕育中產生的。一些學生肯用大量的時間去學習新知識,卻不善於用必要的時間來複習舊知識,這是學習方法上常犯的毛病。我們必須理解好:溫故主要是「溫」與知識發展有重要聯繫的「故」,知新才是重要的目標。

 對於「溫故而知新」,古今也有不少佳話流傳。孔子的《論語》不長,半部更短。但是,宋朝開國名趙普讀書不多,他不斷參悟《論語》,真正讀懂了半部《論語》,加上身體力行,輔政兩朝,相傳以「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樣僅憑半部《論語》就克服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走向成功。由此看來,《論語》也成為趙普治政發展與創新的基礎。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非常感謝父親在他幼年時教他背《孟子》,為他日後的科學研究中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從中激發了治學靈感。

 據調查,當前中學生中約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患有各種心理疾病,多數人缺乏毅力,沒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習數學是較強的腦力勞動,因此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學生對學習數學存在著畏難情緒。其中一部分學生是懶,從來不溫習舊知識或較少溫習舊知識,一些學過的公式、定理的內容隨時間而流逝,這樣在沒有鞏固的基礎下,新知識自然也建立不起來。學習數學是一環緊扣一環的,只有基礎知識紮實,才能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新知識。因此,教師就應該在每堂授新課前,有針對性引導學生複習舊知識,令學生感受到複習舊知識對掌握新知識的重要性。使學生認識到:在學習方面既要學會新知識,又要經常鞏固舊知識,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

 二、融會貫通

 學生只有把書本的知識消化了,才能把別人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才能從書本中走出來,進入一個融會貫通的境界。

 成語「按圖索驥」的故事是說伯樂在《馬經》中,曾說到良馬的額頭、眼睛、蹄的長相是怎樣的。伯樂的兒子死讀父親的《馬經》,把這幾條死記硬背的記住了,他自以為學到了真知識,去找騏驥良馬,結果卻得了一匹劣馬,不堪使用。原因在於他只會讀死書,不懂透過現象看本質。

 古今有識之士都很注重在學習上融會貫通。例如:提出「風幡論」的惠能大師,他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菩提本無樹」。如果我們用來借鑒為學習的境內,會有很大的收益的。惠能大師說的「菩提本無樹」,可以看作是啟發我們在學習上不應停留在「菩提是樹」的表象,更應要重視存在於萬事萬物中的規律,注重抽象成理。如果在學習中熟悉了教材的大部分知識,這也只說明是有了豐富的感性知識,仍停留在一顆顆菩提樹的境界上,在學習上還不能登堂入室。我們必須要再前進一步,把一顆顆菩提樹抽象出來,眼裡無樹,心中有樹,才能上升到一個新境界。由此看來,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應該研究知識之間的聯繫,找到知識之間的聯繫特點,把自己所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達到「菩提無樹」的化境。

 中學數學的教學內容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集合、立體幾何、解析幾何,一些學生常常把這些學科的知識看成是孤立的內容,不能把這些內容的知識融會貫通。在解題過程中不能打破它們之間的界線,因此,有時解題方法繁瑣,甚至於解不出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教給學生打破數學學科界線的巧妙解法,培養學生邏輯推理、圖形構思能力、空間想像能力,對培養右腦型人才的創新能力大有裨益。

 三、合理有效地應用知識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於應用,衝量一個人的真才實學是看他能否解決實際問題,而解決實際問題往往是看知識方面的結合。例如:努力學習的同學都有一種感覺,在平時的測驗或考試中,如果能在三分之二的時間內完成絕大部分的測題或考題,那他的成績肯定是理想的。當然要達到這種層次,難度較大。有很多同學在升大學考試中發揮不出水準,表面來看是因升大學的題量比較大,把握不住時間,導致該拿分的沒拿到;若做考試行為與策略分析,又往往是考試時答題方法不當所致。因此,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把知識合理地、科學地、有效地應用。

 方法當然是因人而異的。我國古代學派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莊子,他在《庖丁解牛》中描述了庖丁的神技:「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我們不妨把應試比做解牛,並從庖丁的技巧中借鑒:其一解牛是「依乎天理」的,學生考試也應有其自身規律,但必須靠自已去探索,只有親身體會到了,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其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庖丁解牛歷三年而不見全牛,其高明之處不是看到了牛,而是看透了牛。如一些在升大學考試中成績好的同學是如何應試時,他們的心得總是說「憑感覺走」,這其實就是平時解題方法積累的結果,也是對試題「看到」與「看透」的區別。其三是「批大郤,導大窾」,庖丁在解牛中善於優化方法。牛無疑也是很複雜的,庖丁解牛,為甚麼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鬆簡單,原因是甚麼?是因為掌握了它的機理。牛與牛當然各不相同,但不管中國牛和美國牛,其機理是一致的;每個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機理,自然懂得何處下刀。生活也一樣,如果我們能透解了、領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規律,就能和庖丁一樣,做到目中有牛又無牛,就能化繁為簡,真正獲得輕鬆。

 善於抓住主要矛盾,抓突破口,是克敵制勝的關鍵。如果學生們養成了在考試中首先縱閱全卷的習慣,整體把握好題目難易的分配情況,然後確定從易處突入的策略,保證基本得分,以堅定自己的必勝信心,以備有充分的時間去解答較難的習題或思考有疑點的問題。

 教師培養學生諸項能力之中,應以自主學習能力為基礎,而中學生的自主性還在發展中,學習規劃還需引領。因此教師要在與學生交往中引領自主規劃、實現自我導向。協助學生在獨立探索和認識中實現自我調節,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完成自我激勵,從成功中獲取自信,在挫折中獲得堅韌。拓寬學生的視野,夯實自主學習的基礎。

 基礎教育最大的特徵就是它的基礎性,如果說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培養的是今天的生產力,那麼基礎教育培養的則是「明天」的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