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保健只是老人家的事情?假如您有著這樣的想法,只能引用香港某位藝人的說法︰「年輕人,您實在是太年輕了!」。根據調查顯示,都市人隨著學習、工作,以及生活壓力不斷增加,為了保持身心健康緩解壓力,追求中醫養生已打破年齡界限,調養體質是現今講求生活質素人士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要真正了解何謂中醫養生之道,就要從「治未病」說起。
一、甚麼是治未病?
預防疾病,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就有此概念,稱之為「治未病」。「治未病」中的「治」,為治理、管理的意思,所謂「治未病」,就是能先洞悉疾病,採取預防性的治療,減低發病或病情轉變的可能。
中醫的「治未病」概念源自《黃帝內經》,其當中運用了不少篇章、不斷地強調「治未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靈樞·逆順》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而將能夠掌握治未病、擅治未病的醫生稱為「上工」,也說明了中醫對「治未病」的重視程度。
「治未病」涵蓋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複三個層面,要求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阻止疾病的發展不致惡化,在病變尚未產生之前就要想好應對之策。
二、治未病與養生
治未病與養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養,即調養、保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之意。養生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治未病主要是預防疾病,減少疾病對身體影響,其最終目除了減少疾病痛苦外,也是增長壽命。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明人們可通過系統養生,使正氣內存,除了防病外還可高壽。
三、「治未病」的繼承與創新
隨時代的變遷,醫療逐漸完善與普及,人們的壽命延長與痛苦減少,治未病的醫學思想逐漸被淡化。到了近年,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渴望健康的需求日益漸長,逐漸發現治療已病是遠遠不夠的。二十一世紀的醫學會以疾病為主導走向以健康為主導,從「重治療」向「重預防保健」發展。正因中醫治未病的理論、預防疾病具有獨特的優勢,適合現代醫學發展趨勢,再次提及起來。然而,治未病的兩千多年的概念,已在最近百年的醫學發展中發生很大的變化,使治未病的概念亦有所改變,繼承之餘,亦得以創新。◇
科大醫院
中醫生
何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