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汕頭九月二日電】(中新社記者李怡青)「一開始只是好奇,體驗製作過程後,覺得這個傳統技藝很有趣,很好玩。」二日在廣東汕頭小公園潮汕文藝人才一條街,十歲男孩林煥哲開心地對親手製作的大吳泥塑作品「土嘰咕」吹氣,清脆的哨聲隨之響起。
潮州大吳泥塑二00八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距今已有七百八十多年歷史,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為中國三大泥塑。
大吳泥塑作品多以戲劇故事人物組合、人物頭像為主,也有花鳥魚蟲等動植物造型,以及可吹奏的「土嘰咕」工藝品。
大吳泥塑非遺傳承人吳克煌二日介紹,大吳泥塑製作過程採用雕、塑、捏、貼、刻、印、彩等技法,其中最大藝術特點為「貼塑」。如塑戲劇人物,要先塑制主身姿態,再根據人物角色特點,單獨塑其衣袍、帽子、手掌等等,再將這些貼上主身,整體上看具有較高的觀賞性。
與許多非遺技藝一樣,目前大吳泥塑的傳承人才也同樣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吳克煌稱,希望更多社會力量加入到這項古老技藝的保護工作當中。
為了讓古老的大吳泥塑更貼近時代潮流,吳克煌通過創新,把大吳泥塑做成文創產品,如:潮劇Q版人物、冰箱貼、盲盒、儲錢罐、環保袋、小擺件等等,每個價格從十五元至八十元人民幣不等,受到年輕人青睞。
二0一八年,吳克煌與妻子潘幼芬創建了大吳泥塑博物館。一樓為泥塑作品展覽區與禮品區,展覽著四百多件大吳泥塑精品;二樓為泥塑製作體驗區,讓更多的人可親身體驗製作泥塑的樂趣,感受這項傳統文化的魅力。
同為大吳泥塑非遺傳承人的潘幼芬說,「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大吳泥塑,博物館開發更多具有原創性和大吳泥塑特色的研學課程,並通過特色教育活動、泥塑課堂進校園等形式,深化博物館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功能。」
移居澳大利亞三十多年的陳炳欽在汕頭小公園潮汕文藝人才一條街購買大吳泥塑產品。他說,「我們這一代人提起大吳泥塑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小時候看的這些生動的形象深深印在記憶裡,沒想到現在大吳泥塑能跟隨時代的腳步做出這麼多新品。」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不少大吳泥塑從業者開始嘗試通過短視頻、直播平台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大吳泥塑,收獲新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