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漫話)《搶錢夫妻》的悲劇意義  令狐昭

張之亮導演、阮世生編劇的《搶錢夫妻》(1993)是許冠文在九十年代的巔峰之作,精彩程度不下於其前作《雞同鴨講》(1988)。張之亮憑《飛越黃昏》(1989)和《籠民》(1992)贏得兩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多項殊榮,才三十出頭。少年老成的張之亮擅長寫實,身經百戰的許冠文精於搞笑,二人的電影語言與電影世界觀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張之亮的人文電影和許冠文的諷刺喜劇的共通點,也許就是對現實的關懷和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批判。

《搶錢夫妻》描述新聞報道員蔣有為(許冠文飾)因患上絕症而引發一連串有關家庭、事業、社會荒誕的嘲諷。如今看來,該片對於許冠文來說具有雙重特殊意義。許冠文年輕時當過新聞報道員,由於樣子天生有喜感而遭「易角」,該片可說彌補了他早年的「心靈創傷」。其實許冠文在漫長的電影生涯裏甚少涉足悲劇,因為他不想重演悲劇處處的現實世界,可是該片最觸動人心之處,偏偏是它由喜轉悲的劇變─其開放式結局雖無交代蔣有為的手術是否成功,但片末展出的家庭照片很有真實感,令觀眾難忍淚流。

片中的家庭倫理、職業生計和絕症真偽錯摸等元素,很可能是從粵語片的慣常題材中取得靈感。蔣有為一家五口的關係變化、家庭教育瓶頸和子女崇尚自由戀愛等情節,寫實而動人,懷古又貼地。蕭芳芳飾演的賢妻良母蔣太,遠比許冠文自編自導自演的《鐵板燒》(1984)的肥胖老婆(鄒美儀飾)正派、得體。蕭芳芳是粵語片後期的最紅女星之一,七十年代憑林亞珍一角成功轉型為喜劇演員,多年後《方世玉》(1993)和《方世玉續集》(1993)的另類母親形象同樣深入民心,同年她與喜劇泰斗許冠文在銀幕上破天荒合演悲劇,意義非凡。

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的目的是「透過憐憫和恐懼達到情感的淨化」,黑格爾指出「憐憫」與「恐懼」不是指悲劇在主體上所引發的快與不快的情感,而是透過內容感受到某種真理的力量。悲劇不只表現了劇中人物令人觸目驚心的處境,同時也展現了觀眾自身的處境,並藉由悲劇對人生的洞察力,使觀眾找到回家之路,因此戲劇與人的現實生命經驗息息相關。難怪片中電視臺高層朝令夕改、傳媒報道手法譁眾取寵、年輕人盲目追捧明星偶像、警方為了維護團隊士氣刻意隱瞞案情等戲碼,皆使人心生共鳴。

最離譜是蔣有為罹患絕症卻被電視臺拿來做「真人Show」以提振收視率,結果他不甘被利用作搖錢樹,毅然向全港市民作「最後的探戈」報道:「電視話咩我咪信咩囉,咁又唔係喎,你有腦㗎嘛大佬,你淨係靠對眼靠隻耳仔㗎咩」,內容像是薛尼·盧密代表作《電視台風雲》(Network,1976)的變奏。微妙在於三十年後,《風再起時》(2023)裏的廉政專員(許冠文飾)義正辭嚴地以流利英語向港督和警隊洋人高層發表愛港「宣言」,這個正氣凜然但戲份不多的關鍵角色,讓八十歲的許冠文獲得第四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