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耐鹽鹼水稻技術獲多項新突破 海南樂東基地首次收穫
【中新社長沙6月25日電】(記者唐小晴)中國耐鹽鹼水稻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25日,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長沙種業研究中心召開湖南省聯合攻關推進會,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唐文幫匯報了該中心在耐鹽鹼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這些成果包括挖掘出顯著提高水稻耐鹽鹼的關鍵基因STRK1;培育出全生育期3鹽度下,一等優質、抗白葉枯、畝產400公斤以上的耐鹽雜交稻新品種「菁兩優326」進入國家生產試驗,可滿足東南、華南濱海鹽鹼地開發利用的品種需求;利用籼粳亞種間雜種優勢,培育出全生育期6?鹽度下畝產突破300公斤的第三代耐鹽雜交稻新組合「三優9號」。
「還培育出161S、沁886S、599S、鹽416S等耐鹽不育系。其中『鹽416S』成為第一個審定的不育系,並組配出系列高檔優質耐鹽組合。」唐文幫透露,「599S」及系列組合在不同鹽水濃度下及海水倒灌背景下表現出超強的耐鹽特性。
今年6月初,海南樂東耐鹽鹼水稻新品種試驗示範基地實現首次收穫,經專家測算,這片耐鹽鹼水稻畝產540.49公斤。
據悉,中國有水稻種植潛力的鹽鹼地約1億畝,按畝產300公斤產量計算,1億畝鹽鹼地可年增產稻谷300億公斤,多養活8000萬人口。
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由湖南省人民政府組織、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牽頭,聯合海南大學、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國11家單位共同建設,總部設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建設目標是至2030年培育出適合中國不同鹽鹼地生態區種植且有重大應用價值的水稻新品種10個至15個,累計推廣面積1億畝,平均畝產達300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