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帶大家去遊覽的地方,是位於香港大嶼山的陰澳。這名字聽起來是有點怪怪的,究其原因,原來它的取名是出於地理位置的考量。它位處大山之北,北面是背陽坡,日照較南面少,故取「陰」字;它有一個很深的U形海灣,深入的海灣謂之「澳」,這便是「深澳」地名的由來,也正正充份反映了它的地理特色。
陰澳灣是一個內港,早在1990年以前,大嶼山是一個非常荒蕪的地方,那時候連赤鱲角機場、甚至東涌新市鎮還未有出現,陰澳就扮演著一個非常偏門的另類輔助工業角色。昔日在陰澳設有多間木廠,他們都是利用陰澳灣作木塘,來儲存那些暫時用不著的木材的,因為木材浸泡在海水裡,既可防腐又可防蟲,所以陰澳木塘,便以浮著一排排的木材而聞名,不少電影拍攝或音樂節目製作,都會到木塘來取景,也有遊客專程遠道而來,好去感受一下走在浮木上的經驗。
1990年代,隨著《香港機場核心計劃》的推展,北大嶼山公路及填海工程的動工,陰澳灣的木材被集中搬遷到海灣的一角;時至今日,大部份的浮木已經消失,只餘下近岸邊的極少數及由浮木搭建而成的兩間浮屋。
2000年香港大嶼山興建廸士尼樂園度假區,陰澳又面臨另一次的轉變。陰澳的打水灣填海區成了興建港鐵站的所在地,隨著地鐵站落成,陰澳便成了遊人前往廸士尼樂園度假區的必經之地。2005年,因應香港廸士尼樂園的興建,美國華特廸士尼公司認為陰澳的「陰」字並不配合度假區之歡樂形象,因此要求香港政府把鐵路站名及該填海區易名為欣澳。所以原稱陰澳站的鐵路站,最後便命名為欣澳站,區內的路牌亦以欣澳作為目的地標示,而在地政總署的地圖上,凡有陰澳兩字的地名都一律被易名為欣澳了。
一個晴朗的夏日,我與友人在確定了當天的潮汐漲退時間之後,便在午後出發前往陰澳,好去遊覽一下這個快將消失的木塘。我們離開欣澳站之後,穿過巴士站到達海堤路,之後轉入欣澳海濱長廊,一直向前行,右方是陰澳灣,在海灣的對岸可以看到鹿頸村和長索島。由於路面平坦易走,我們只需20分鐘,便行到U字形陰澳灣的凹位處陰澳篤,那裡是一個小沙灘和一片紅樹林,我們在那裡發現有一隻小船擱淺在紅樹林之中。再前行20分鐘,便看到鹿頸村的路牌,之後轉入兩旁都有綠色的欄杆的郊野徑,那裡是平坦的石屎路,行了15分鐘左右,便進入鹿頸村的範圍。村落依舊保持著鄉村的風貌,不過村戶並不多,路過的民居,恬靜閒適,有些還在屋前栽種果樹,而且碩果纍纍。◇(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