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人才在於教育  王添

 宏觀世界、縱觀中國,人才的培養全都是在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如果從中國歷史上說起,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就已經十分重視家庭教育,很多父母會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與學習環境。例如「孟母三遷」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孟母懂得客觀環境對人品德教育也會起主導作用的。

 重視教育的人們都知道:一個人在0至三歲是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階段,是教育的黃金時期。然而一般家長認為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太幼小或各種客觀原因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但此時的孩子對身邊的人的一些言談、舉止會不加選擇地全部接受。

 唐宋時期,整個社會都非常重視教育孩子,唐宋八大家幾乎都是母親教育出來的。歐陽修三歲時父親去世了,他的母親用沙作紙,用木杆作筆教歐陽修識字。

 蘇軾、蘇轍也是如此,他們的母親程夫人是一位傑出的母親,她在讀《漢書》中的〈范滂傳〉時,書中寫道范滂等一批正直的人和宦官鬥爭,結果宦官得勢,要殺范滂。范滂本可以一走了之,但他跑掉的話會連累很多人,於是他決定去自首。自首前,他跪在媽媽面前說:「這麼多人受我牽累,我去了他們就沒事了,但我去了肯定被殺頭,我不能孝敬您了,讓弟弟孝敬您吧。」范母說:「一個人想要性命,又想要好名聲,怎麼可能呢?你的想法是對的,孩子你就放心去吧。」程夫人讀到這裡時,感嘆范母的偉大,蘇軾說,將來如果我要像他一樣,您會怎樣?蘇軾的母親說,你能像他一樣,難道我就不能像他的母親一樣嗎?此後,蘇軾留下許多佳話,與母親的直接教育相關。

 韓愈小時候父母雙亡,三兄弟中的二哥也去世得早,他與侄兒跟著大哥大嫂,大哥大嫂沒有孩子,大哥被貶到廣東韶關後去世,整個家族就剩下寡嫂,從千里之外一手扶著丈夫的靈柩,一手抱著姪兒,後面跟著小韓愈,回到河南老家。每天晚上嫂嫂像母親一樣讓他讀書學習,語重心長地說:「我們韓家兩代人只剩下你們兩個了,一定要好好學本領,我們是窮家小戶,只能靠你們學本領了。」長大後韓愈寫下的其中有一篇文章就是祭嫂嫂的。

 再說幾個近代的例子吧,胡適三歲時,母親就把他送到私塾去讀書,那時他連門檻都過不去,必須老師把他抱進去,但那時他差不多已能認了一千個字,那時候老師不需要他讀《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而是教他更深的書。

 魯迅、胡適都是受過老式教育的,過去私塾教育一年要認兩千字,胡適七、八歲就看完了《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但現代教育與中國的傳統教育要求的閱讀內容差遠了,有些學生上了高三還沒有讀過上述名著。有位高三學生面黃肌瘦的,經常請病假。一天,她向我請病假,我隨便說了一句︰「你真像林黛玉!」她反問我:「林黛玉是哪個班的?」現代學生中的多數人不喜歡閱讀我國的古典文學及一些名著,有些高中生還停留在看漫畫書的階段。這不僅是與家庭教育相關,更和我們的教育領導部門關於課程的設置相關。

 現在大家都說教孩子難,老人們說,過去養四五個孩子都沒有如今養一個孩子那麼難;老師們說,現在的孩子一年一個樣,一年比一年難管。現在的孩子確實難管,家長都說自己花了大量的時間、大量的精力來培養自己的孩子,但效果不明顯。

 孩子的問題很嚴重了仍不以為然的父母是不合格的家長,這樣導致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大之後,再教育是非常艱難的,有時候也是由於父母漫不經心,導致孩子出現了問題。

 如今世界各地人口出生率都偏低,有的家長對孩子寵愛有嘉,怕孩子受委屈,以為孩子大一點兒,三歲以後再管教,但已經遲了。拿一件小事來說吧,如今很多家長都感到餵孩子吃飯難,我們常見到家長餵孩子吃飯時,孩子亂跑的現象,這樣至少影響孩子健康。其實,在開始餵飯時,如果家長用長圍巾把孩子綁在椅子上,一個星期後,孩子成為習慣,就不用綁在椅子上也會好好吃飯了。

 有一位學生的家長,沒有丈夫、沒有文憑、沒有工作,把孩子培養得非常好。在孩子小時候,吃飯時,她說:「寶寶,你把飯吃完,飯粒掉下來要撿起來吃掉,才是好寶寶。」(有些家長這樣的話講了很多遍,但孩子還是不聽,因為不好的習慣已經養成。)後來,她的孩子到烏克蘭留學,那裡的人們以土豆為主食,有些學生天天吃土豆,覺得太苦,堅持不住回來了。他堅持到畢業,且學業有成。

 當孩子在小學第一階段學業落後的時候,就要查漏補缺,越小越容易趕上。當家長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可以反映給老師,有的老師善於幫助後進生,幫孩子補習了遺漏的知識,孩子的自信心就會上來了。

 回到澳門,以前澳門黑沙環馬場木屋區居民的生活是艱苦的,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由於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配合,再加上學生本人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竟有兩位著名澳門本土作家在這裡成長。

 單獨說幾個優秀的父母,很多人會說這是特例、是個案,別人學不到,但是有許多優秀的父母的事例,我們會發現有很多共性。有一位優秀的母親說,外人都覺得他的孩子懂事,學習又好。可是她說晚上睡覺的時候都有一隻眼是睜著的,怕孩子有些問題她沒有考慮到,由此可知,孩子的問題沒有出現,她就已經防範了。家長應該認識到孩子不是家庭的私有財產,既然選擇了生育子女,就要對子女的人生負責,要逐漸學會教育子女的方法。

 類似上述諸例,不勝枚舉,如果家庭教育與學校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同步,發揮各自長處,合力教育學生,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