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豪宅—龍廬  圖文/平川

 在香港的太平山上,有一條只有1.8米寬,卻彎位又多的人車共用小路,名為盧吉道。在這條小路上,坐落著八座豪宅,而豪宅之間又以茂密的叢林分隔或遮掩,恍惚這些過億的豪宅都是與世隔絕的。事實上,能住在山頂上的都是非富則貴,而此等狀態,相信也是戶主們想要;因為,這樣的格局,會使得物業更顯超凡與矜貴。

 記得2013年,盧吉道有一座豪宅,就曾廣泛受到社會人士關注。它是位於盧吉道27號,興建於1916年的一座愛德華時代的古典建築,它也曾被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那時因為大宅易手,新業主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提高地積比率,建議將大宅活化及加建為別墅式酒店,使其可以打造成為山頂區首座古蹟精品酒店。但他的建議卻遭到區議員、環保局、運輸署及市民等之強烈反對。最終城市規劃委員會對酒店之營運作出了苛刻的要求,這令業主放棄了將物業改作為文物酒店的念頭,他改為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出申請,將物業升格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因為根據法例規定,只有保育一級歷史建築,才可以參與換地機制的。

 事情到了2016年底,古諮會通過了將盧吉道27號物業升格,並將它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而業主亦達到了他們參與換地計劃的目的。盧吉道27號大宅於2018年易手,消息稱,交易金額是7.1億元。投資者在持貨6年間,賬面獲利3.26億,升幅約為85%,聽來確實很替當事人高興,不過下面要為大家介紹的一座豪宅,它也是位於盧吉道,但身價與27號豪宅卻有著天淵之別,它就是位於盧吉道32號的「龍廬」。坊間普遍認為它是改壞名,因為「龍廬」的諧音是「籠牢」,聽來很不吉利,難怪買了它的業主都遭逢不幸,莫非這真是與取名有關嗎?這就只能見仁見智了。

 某日,我與友人懷著人一世、物一世,即使沒有機會去住豪宅,也要去開開眼界的心態,決定走訪龍廬。我們上到山頂,沿著盧吉道行了不足半小時,便抵達已有八十多年歷史的戰前古董建築「龍廬」,可惜久經荒廢的它,已被鐵絲網圍封,讓我們不得其門而入,幸好我們事前曾在視頻上看到過,有山友說可以沿著鐵閘旁一道不顯眼而又長滿青苔的階梯進入龍廬的範圍。

 據說龍廬是民國時期四川省長龍雲將軍所興建,房屋樓高三層,設計及用料都仿照英式的,甚具歷史價值。那天我們因為在屋外看見張貼了告示,指屋內有閉路電視監控,惟恐招惹麻煩,所以未敢冒然妄進。從網上視頻所見,樓下分為客廳、偏廳、飯廳及廚房;大廳外的大露台,可以盡收維多利亞港口之美景於眼底。一樓是主人套房、客房及廚房,浴室還保留著奢華的大理石設計,並設有桑拿浴室;頂樓上附設了卡拉OK房及放映室,現時屋內還有不少家具。據網上資料稱,屋主一直把這幢山頂豪宅用作迎賓之用,當年城中貴人、華資巨頭、中資名人等等,都曾到此一遊,相信豪宅當年經常是高朋滿座,衣香鬢影的。

 這座久經荒廢的龍廬,曾經多次易手,據網上資料稱,金匯國際集團主席馮家彬,於1997年從攝影大師簡慶福家族以1.18億購入大宅,後來在2004年,卻以7,628萬蝕讓與一間名為東盟的海外註冊公司。東盟買下這座豪宅之後,一直未有發展,亦無保安看守,致使牆外滿是塗鴉,不過那天到訪,外觀上還算是整潔的,至少沒有看到像視頻上建築物給攀藤植物所包裹著的情況,不過內裡情況就不得而知了。據悉東盟以二億放售,但卻乏人問津。

 那天我們在外圍走了一圈和拍照,卻不斷聽聞有烏鴉在啼叫,大底這就是豪宅敗筆之處。在憑弔一番之後,我們便循原路離開,這可謂是一次失望之旅,因為未能「任我行」,雖然宅內的大部份場景都能在網上看到,但總不如可以親身去感受的好,於此實在是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