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瀘定  圖文/劉靜

 緣於一個人,愛上一座城……

 天空之城的神韻,青藏高原的雄勁,倉央嘉措的深情,布達拉宮的神秘,一直都是我情之所歸、心之所向……

 每年出行的計劃——西藏遊,一次次被提及又一次次被擱淺,因為身體的原因更讓我猶豫不決確定不了日程。在去過西藏的幾波朋友各種激勵、新冠疫情影響下的頓悟,使我終於下定決心挑戰自己一次。於是把平時放不下的瑣事安頓下來後,幾個朋友相邀於2023年9月啟程,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幾個隨性的人連旅遊攻略都沒有來得及做,就一路向西直奔嚮往以久的神奇聖地拉薩而去!地圖一看,朋友的攻略一,借鑒直接導航第一站——成都。620公里6個多小時的車程絲毫沒有覺得勞累,在成都酒店住一晚後,無心領略天府風情,於次日清晨又馬不停蹄地驅車236公里趕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東大門瀘定縣。

 瀘定縣是甘孜州面積最小的縣城,但瀘定橋聞名遐邇,定要一睹為快。瀘定橋不僅是四川和西藏之間茶馬古道的交通咽喉,是中國邊陲民族和睦、國家統一的安定橋,更以紅軍長征期間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壯舉和英雄業績而名揚中外,以「十三根鐵鍊托起一個共和國」載入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1961年3月4日,瀘定橋被國務院公佈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中國著名的紅色旅遊勝地之一。

 遠遠看見飛簷翹角的瀘定橋亭,氣派宏大,粗壯錚亮的鐵鍊橫跨在波濤洶湧的大渡河面,使天塹變通途!很難想像,三百年前的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智慧勤勞的中國人如何在交通不便、物資匱乏的時代,征服大浪濤天的大渡河,在懸崖峭壁上建造成全長103米寬3米、重達40餘噸的龐然大物瀘定橋?它打通了四川和西藏之間茶馬古道的天險咽喉,竟然比美洲建造的第一座鐵索橋早了九十六年。清代王錫琪編的《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記載:「康熙中修建此橋,曾於東岸先繫鐵索,以小舟載鐵鍊過重,未及對岸輒覆,久之不成。後一番僧教以巨繩先繫兩岸,每繩上用十數短竹筒貫之,再以鐵索入筒,縛繩數十丈,於對岸牽曳其筒,筒達鐵索亦至。」原來智慧的藏族人民是用溜索過渡的原理將鐵鍊拉到了河對岸。

 走進橋亭,裡面有高20米,上為梯形,下為方形,用條石砌築的橋台。橋台的後面各開有一口深6米的落井,每口井都有生鐵鑄就的地龍樁7根或8根,與橋身平行地插在井底的井壁上。地龍樁下面再橫臥一根鐵鑄臥龍樁,每根重1800斤。原來,瀘定橋的秘密就在此呢!40餘噸重的鐵索就固定在這些臥龍樁上,由橋台和橋樁的重力來共同承受橋的拉力,使瀘定橋堅固無比。兩岸的橋亭,既可防止雨水侵蝕落井,也是古代官府徵收過橋稅費的場所。

 我懷著無比敬畏之心,走上了瀘定橋,乍一看腳直打哆嗦!瀘定橋橋面全是柵欄狀的木板搭成,13條鐵索其中9條為底索,索間距離33厘米,上鋪長3米寬0.1米的橫木板,橫木板上再鋪八道寬0.75米縱木板作為橋面;另外4條鐵索則作為行人的扶欄。透過鏤空的橋面,下就是奔騰洶湧的大渡河,膽戰心驚地走完這看似遙不可及的103米懸索橋,心裡不僅是震撼更是驚歎。這橋面修整好走上去都顯得搖搖晃晃站立不穩,不知道1935年5月29日,22位紅軍勇士為先導的突擊隊,是怎樣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在鐵索橋上匍匐前進,一舉消滅橋頭敵軍守衛,飛奪瀘定橋,打開了紅軍長征北上通道,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和世界軍史上「驚、險、奇、絕」的戰爭奇跡!

 真心感歎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先烈們用熱血和身軀鑄就了我們的幸福路。◇

 (進藏之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