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就業或成滬高校畢業生 給自己「打工」就業新機遇

 【中新社上海二月二十五日電】(記者許婧)「九五後」姑娘張芷怡如今每天的工作便是從網絡平台「接單」,在家給本土遊戲做英文翻譯。曾是一名朝九晚五外企打工人的她,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大學西班牙語專業,目前是一名中英筆譯的自由職業者。

 近年來,靈活就業已成為上海新增就業的重要渠道,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跨進靈活就業的大門。

 二0二二年自東華大學管理學院畢業後選擇創業的「00後」周澤宇,是從視頻網站博主「起家」的。二0二0年因疫情「宅家」時,作為一名遊戲愛好者,他開始嘗試製作視頻,並在視頻網站發佈。他製作的互動視頻流量穩步上漲,獨立運營的賬號一年間就突破了兩千萬播放量。二0二一年六月,在學校的幫助下,周澤宇與團隊註册成立了公司。

 「創業看起來自己是老闆了,但其實一點兒也不輕鬆,連上下班的概念都不存在。」周澤宇說,現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他和團隊也在考慮發展方向,希望找到更普適的入口,獲得更大的市場。他也希望趁著自己還年輕,不斷地去探索新東西。

 大學生選擇靈活就業的原因很多,如周澤宇一樣,大多追求「為自我實現而工作」。

 「走上自由職業者這條道路當時感覺是誤打誤撞,但現在回想起來也覺得水到渠成。」張芷怡決定辭職的主要原因,是覺得整體發展受限,收入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都到達不了理想狀態。

 作為遊戲愛好者,張芷怡希望去遊戲公司工作,但因為沒有相關工作經歷,簡歷一關頻頻碰壁。其間,為維持基本的收入來源,她邊求職邊找一些翻譯的兼職,漸漸發覺翻譯很有趣,市場龐大,而大學時拿到的一本本語言證書,更讓她嗅到了一線機會。

 「既能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又非常公平且簡單,做得越好,收入越高。」張芷怡說,經過兩年的沉澱和鋪墊,去年下半年開始,她進入了一直渴望的遊戲翻譯領域,「一路走來,有很多困難和全新挑戰,但我從來沒有一刻懷疑過最初的決定,並且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華東理工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鄭東受訪時說,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互聯網及信息技術創造了很多新型就業崗位和新型職業種類,一些高校畢業生可通過不用簽訂正式勞動合同的靈活就業形式實現就業。在文化創意、生活服務等領域,靈活就業給大學生群體帶來了更多的職業選擇機會,年輕人接受度良好。

 鄭東提醒,大學生當下還是要根據自身情況,從個人興趣、職業規劃等多個角度權衡,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做相應選擇。不管在哪個領域,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是最重要的。不可否認的是,靈活就業對當前的社會保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事實上,上海作為創新高地,在線新經濟等互聯網新業態蓬勃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催生靈活就業群體加速壯大。上海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二十五日表決通過的《上海市就業促進條例》就設立「靈活就業」專章,完善靈活就業促進措施。《條例》實施後,上海將進一步加大靈活就業人員扶持政策、就業服務、零工市場建設、社會保險、職業傷害保障等方面支持力度,不斷拓寬靈活就業發展渠道、優化靈活就業創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