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榜)小小說的閱讀和寫作(二)  林老師

 小小說是否能令人「愛不忍釋」,起句的關係很大。小小說從正文開始,作者便應該盡可能地把「全體」主要人物都介紹出場,由於字數的限制,小小說人物不多,所以做到這一點並不難;因所有的主角都從開始便出場,讀者對於整個故事的「情況」便了然於心,瞭解了人物的「問題」也就是故事的「衝突」所在,主角會面臨甚麼衝突,遭遇甚麼問題、而他又需要克服多少個問題等;同時作者不僅要將這個人物推出,而且要陳述、圍繞著他的衝突與問題,同時埋伏下他後來克服問題的方法或不能克服的原因之伏筆。

 在小小說中一切重要的因素都要在開頭時就需明示或暗示出來。如果作者把某一個重要的人物或影響故事情節的某一個重要因素,延放在正文或結尾時才提出來,讀者便會有突兀之感,因而認為該篇作品的硬發展過分勉強,太過湊巧,減弱了或甚至完全丟失了它的可信性與完整性。

 小小說的開始,如打仗一樣需先訂下第一步攻擊目標,開篇是基礎,所以從發端可以看出通篇作品的規模。人物不僅要出場亮相,而且也要顯示他內心的性向,這些性向是在正文和結尾中要發生重大作用的。小小說往往亦皆有一特定的主題,作者應在開端時留下伏線,以備在後文中通過合理的發展將主題強化。舉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孫必振》為例,它是出自《聊齋志異》中的篇目。

 原文是這樣的:孫必振渡江,值大風雷,舟船蕩搖,同舟大恐。忽見金甲神立雲中,手持金字牌下示;諸人共仰視之,上書「孫必振」三字,甚真。眾謂孫:「必汝有犯天譴,請自為一舟,勿相累。」孫尚無言,眾不待其肯可,視旁有小舟,共推置其上。孫既登舟,回首,則前舟覆矣。

 原稿白話譯文如下:諸城禦史孫必振,一次坐船過江,船到江心時,遇上了狂風暴雨,船身顛簸不已,同船的人非常害怕。

 這時,眾人忽然仰望見到一尊金甲神站在雲中,手拿金字大牌朝著江面;大家陡地抬頭一看,上面寫著很清楚的「孫必振」三個大字。大家對孫必振說:「一定是你有罪,天神前來捉拿你。請你趕緊到別的船,不要連累我們!」孫必振還沒來得及回答解釋,大家也不管他同意不同意,見旁邊有一隻小船,就一齊將他推了上去。孫必振剛踏上船離開,回頭一看,先前坐的那隻船已翻倒在江中不見了。

 這篇也可算是小小說,區別只是用文言文撰寫,它完全符合前述的小小說定義與規範,原文開篇所有人物己悉數出場,內容揭示人們的無知,在未了解真相前,不聽當事人解釋,妄下結論,當中亦有天理循環,報應不爽的主旨,足以讓讀者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