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隨筆)泉州南音   風雲

今年的央視春晚,是疫後的第一個春晚,自然是備受大家關注了,眾所周知,央視春晚是中央電視台一年一度最大型的節目,安排的表演受到全球注目。據說今年的收視率,累計人次竟然超過了一百億,太驚人的數據了。

央視春晚因為影響力甚大,能過獲邀演出,一定有其價值,不少團體或是藝人,都以能夠在春晚上演出而視作莫大的榮譽,今年的其中一個亮點,是安排了一個名為泉州南音的節目和大家見面,泉州南音被稱作我國傳統民間音樂的活化石,它的歷史極為悠久,相傳是起於唐代,形成於宋,發展在泉州,差不多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地位十分的尊崇高貴。

泉州南音又作南曲、南樂、南管等,其中最為特別的是樂隊中的琵琶演奏是用撥子而不是指彈,而且是採用橫抱的姿勢,就像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一樣;而另外一種主要樂器乃是洞簫,它規定了全長一尺八寸,亦稱之為尺八,日本人也是承接了這樂器。至於這兩件樂器的演奏姿勢和形制,正是和唐朝的古制相同。

泉州南音由譜、詞、曲三大部分組成,譜是唐代大曲的遺存,詞的內容多與戲文內容相關,曲的結構形式則和元曲有直接聯繫,此外兩千多年來也吸收了一些其他的音樂內容作為補充,它表演時的位置有規定的要求,例如演唱者手執拍板居中央,其左上方的洞簫,下方為二弦,右上方是琵琶,右下方是三弦。

在清朝,泉州南音極受王帝欣賞,當年的康熙翰林學士李光地,安排了五位來自泉州的南音樂師到紫禁城獻技,康熙聽後大為欣賞,嘉許樂師們為御前清客和五少芳賢,並賜下曲柄黃色涼傘和金絲宮燈,並把其座前的兩隻金獅取下,安放在琵琶和二弦樂師的腳前,作為墊腳和防滑之用,因此泉州南音亦叫御前清曲。

泉州南音因為保留著古代中原古曲的風格,研究價值極高,欣賞價值也高,所以泉州市早已將其申報了聯合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受到世界樂壇的重視和研究,雖然它的內涵和我們廣東省的南音有所不同,但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音樂財富,也是值得大家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