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世威:的士司機轉業原因有多種

 【專訪】澳門營業汽車工商聯誼會理事長凌世威表示,春節期間旅客蒞澳數量、規模基本恢復至疫情前的鼎盛態勢,但的士歇業車輛數量約三分一,原因是的士司機收入比外賣車手少,轉業者多。業界盼政府理順六年未加價且要承擔油價上漲近一倍損失的矛盾,推動的士業參與配合旅遊業復甦的需求。

 凌世威受訪時表示,自一月八日放寬或取銷通關核檢規定以來,蒞澳旅客量快速回升,至目前的春節期間,旅客量幾乎等同於疫情前二0一九年的水平。然而,澳門的一千九百輛的士,並未全部投入運營,約有三分之一選擇歇業。相關的原因主要是的士司機的收入與工作付出不相稱,不少司機轉行,其中包括轉行從事外賣行業的「送貨車手」。據聞「車手」月收入可達兩、三萬元,其中部份車手的收入超過了的士司機。

 凌世威指出,導致的士司機轉業的原因不少,包括:沒有職業退休金保障;節假日開工沒有「三工」;的士收費六年來未有因應通脹調升;要承擔六年來油價累計調升近一倍的支付損失;等等。

 他坦言,看到旅遊業經濟呈現快速復甦態勢,也為澳門整體經濟的未來感受樂觀,但卻憂慮的士業配合不了旅遊業快速復甦的需要。

 凌世威稱,一月八日以來,常常收到交通事務局等有關部門發出的要求的士趕往機場、氹仔碼頭接載旅客的短訊,但事實上歇業的士多的矛盾並非業界可以理順,唯有政府方面重視相關問題,盡快理順相關的顯失公平的矛盾,提升業界士氣,注入積極動因,調動業界主觀能動因素,全力配合旅遊業經濟的復甦。

 據了解,的士營運月收入用作支付運作的成本包括:的士司機工資、燃油支付、車租及車輛保養支付。其中,「車租及車輛保養」屬於基本不變的支出,因此,燃油成本增加了,司機收入必相應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