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的粉嶺軍地,沙頭角公路以南,有一處面積廣闊,約相等於維多利亞公園大小的軍營,名為皇后山軍營。這座軍營在香港回歸前原是駐港英軍的營房,於全盛時期,軍營內約建有20座有煙囪的綠色平房,內有辦公室、宿舍、電影院、加油站、操場、籃球場及草地等,周圍還滿植花草樹木。
那時的軍營是由尼泊爾啹喀兵駐守的,他們在二次大戰後便駐守香港邊界,攔截來自中國大陸的非法入境者。到了香港主權移交臨近,陸軍啹喀兵的規模開始逐漸裁減,到1992年,軍營撥予香港警務處使用,改作警察的後勤基地,而啹喀兵亦一併撤走了。1994年根據中英雙方的軍事用地協議,英方將地權交還香港政府。警務處在接管軍營後,將原有建築物更改興建,作為辦公室及提供設施予多個警察部門來使用,其中包括警犬隊及搜查隊,部份營房又改作警察宿舍。回歸後,兩個隊伍相繼遷出,而宿舍的住戶亦獲安排遷往其他宿舍。自此,皇后山軍營除了被用作一些非固定及慣常警察訓練場地及警察康樂中心用途以外,基本上是丟空等待拆卸的。
今次吸引我與友人前往參觀的,並不是這座荒廢了接近二十年的軍營,而是建於軍營內一個小山丘上,由當年尼泊爾啹喀兵建造的印度廟。那座外形獨特,香港獨一無二的皇后山軍營印度廟,於1960年建成,是由當時駐守營地的啹喀兵所建造,用作供奉印度教驅邪之神濕婆的。昔日,啹喀兵都是在印度廟內慶祝印度的節日的。隨著1992年啹喀兵撤走,印度廟在1996年便開始荒廢,至今已經荒廢二十多年了。
印度廟與營房有著一段距離,它的周圍被多棵榕樹包圍著,環境幽靜。在廟宇的外面有一座紅色的小型祭壇,祭壇的上方搭建了大小兩層藍色的上蓋,用以遮擋雨水,而祭壇上就擺放著印度教的神像及祭品。印度廟是一座外面髹上灰綠色的六角形建築物,頂部六個尖頂,呈皇冠狀,是由十二塊三角形砌成,象徵印度教視為美麗及神聖的蓮花,是香港唯一一座蓮花形狀的建築物。廟內髹上紅色及藍色,其中一角髹上紅色,是用來放置臨時祭壇,供信眾們崇拜時使用的,不過現在臨時祭壇已經被拆去,又或許是拿去修繕吧。建築物的六面皆有門戶,而門戶之上各有一個小窗戶,當陽光照射在小窗上的時候,在廟內便可以看到像一枝燭光的效果,令人看了很有安祥和神聖的感覺。印度廟簡樸無華,而其呈蓮花形狀的獨特建築,更是別出心裁,難怪在2010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在2021年初,當印度廟附近兩個屋苑即將要入伙的前夕,就曾一度傳出,印度廟將會被拆卸;為此,引起了香港一批尼泊爾人關注,他們發起了籌募活動,7月份還在廟內設立了一座臨時祭壇,並在它落成的時候舉行了一個小型的法會慶祝,也成功喚起了尼泊爾社群的關注,使得有不少尼泊爾人到訪印度廟。香港房屋署對此表示,在皇后山的公營房屋發展項目中,舊軍營將獲保留,並將翻新用作業主委員會辦事處,而印度廟因為在屋苑地界以外,將不會作任何改動或拆卸的,惟有多名區議員認為印度廟有急切保育的需要,他們又於2021年要求古物諮詢委員會為印度廟重新評級。
時至今日,皇后山軍營仍舊荒廢,尚未作出任何發展,而印度廟雖然殘破,卻依然䇄立不倒,可見各方為它所作出的努力,並沒有白費,而這也保留了尼泊爾啹喀兵在香港駐守時期的一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