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四雅」菖蒲、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菖蒲先百草於寒冬剛盡時覺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資寸土」,「耐苦寒,安淡泊」,可以稱為秋意漸濃植物中最有顏值的盆栽。秋日,中老年朋友的案頭清供,擺上菖蒲佛手,觀其清雅,仿其氣節。正如宋代文人劉敞所作小詩一首:「香清自足愛,味厚非所倫。」所謂人希士,士希賢,賢希天,做人也當如這香中君子,草中文人,超然於時風之左右,貫四季而長青。我還喜歡附石菖蒲,不會爛根且更加模仿菖蒲野生的狀態,有石,有水,有野趣。
我曾造訪過江蘇省一些古色古香的民宅,推門而入,修竹拔節,蘭草亭立,滿園翠綠,那些盆景菖蒲擺出龍門陣,掩映著山牆磚雕、窗花鏤刻,一切修舊如舊,舊貌新顏,無與倫比。茶几上,書櫃旁,琴台邊,幾十盆不同品種的菖蒲靜靜安放,散發清香。「根下塵泥一點無,性便泉石愛清孤。」一幅幅名家詠菖蒲的書畫作品,點綴出文化意趣,這樣的民間菖蒲雅集,屬於文人心靈唱酬。
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葉形像劍,肉穗花序,花黃綠色,地下根莖淡紅。根狀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菖蒲不像一般的草,一歲一枯榮,它可以歷冬不死,蒲壽千年。《詩經》云:「彼澤之坡,有蒲與荷」,歷代的詩文傳奇中,對菖蒲的描述也不計其數。唐宋開始流行植菖蒲,甚至有「無菖蒲不文人」的說法,可見菖蒲在文人心中的地位。置於案頭,香氣清雅,幻化為中國文人筆下難以磨滅的文化意象。
一草一葉,一盆一根,愛蒲人費盡心機——虎鬚、金錢、極姬、黃金姬、有楊川……品種各異,中老年朋友品茗切磋,交流養蒲經驗,分享綠植喜悅。小小菖蒲如同隱士,始終保持獨特個性,不與時尚風靡的多肉植物爭高下,恪守寧靜與寂寞。菖蒲栽培歷史久遠,「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葉,積海水以滋養之,則青翠易生,尤堪青目。」民間認為農曆四月十四,乃菖蒲的生日,菖蒲還有屬於自己的月份,農曆五月被稱為蒲月。中老年朋友愛不釋手。「喜陰、喜濕、喜淨,掌握好這三個字,養好菖蒲也就八九不離十了,要確保水源的清潔乾淨和空氣的流通……」中老年朋友交流種養菖蒲的心得,聊起菖蒲的人文話題。
在當今抖音APP快節奏刷屏的社會,植一盆菖蒲,留一刻寧靜安好,才能以最文雅的方式回歸生活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