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火葬場暨骨灰陵園的探討

 疫情下顯示出興建火葬場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土地資源匱乏也彰顯覓地興建長遠需求的骨灰樓陵園的必要性,建議澳門政府探討在澳水域南端兩傾倒區填島興建火葬場暨骨灰樓陵園的可行性。

 土地資源有限令火葬場問題困撓逾廿年。澳門興建火葬場問題,早在澳門主權回歸前的後過渡期就擺上當時市政廳的議事日程。當時,屬於葡萄牙海外省的澳門下轄有澳門(半島)市政廳、海島市政廳(轄路氹兩島)。其時,面積最小的澳門半島居住人口佔比達八成,其餘約兩成居於路氹兩島。當時的兩個市政廳均沒有土地批建權,但凡涉及土地的公共項目專案,必須向運輸工務司轄下的土地運輸工務局申請。當時,澳門市政執委會因應民選議員動議,將興建火葬場問題擺上議事日程,也經過相關的探索、覓地,最終提出了選址氹仔孝思墳場附近一幅坡地興建火葬場的方案。但該方案提出後如泥牛入海,不但近臨回歸前毫無音信,回歸後兩市政廳整合為澳門特區臨時市政局,以及其後易名為「民政總署」、最終正名為市政署後,均無下文。顯然,土地資源匱乏是最基本的原因。

 近期新冠病毒逝世者遺體處理再激漣漪。今年中「六·一八」疫情肆虐的約四十天內,澳門連續出現多宗病毒感染者去世個案。然而,相關遺體的處理問題,不能沿用過往傳統的過境火化或本埠土葬模式。於是,本澳設置火葬場問題的必要性如一石擊起千層浪,再度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澳門特區政府因應實際情況,作出了路環市政墳場增設火葬設施的決定。從防範傳染病角度理解,相關決定無可厚非,也可以說是沒有其他理想辦法的理性之舉。

 理性之舉引發路環民間強烈異議。政府消息稱,爭取今(二0二二)年第四季完成路環市政墳場內的骨殖火化設備優化升級,以便臨時性應急火化染疫人士遺體。相關決策引起民間異議:路環信義福利會會長楊景開稱,區內居民擔憂有關臨時火化設施臨時期會被延宕,如同本澳一些臨時設施持續逾十年,民間對相關設備因疫情問題而使用表示諒解,但路環居民強烈反對演變成永久火葬場,希望當局恪守「臨時性」取向,及早選擇合適地方興建;市政署諮詢委員辜文達指出,本澳每年約有二千二百名死者,其中一千七百具遺體採用跨境火化,即平均每天有五具運往珠海火化。相關數據反映,本澳對火葬接受程度越來越高,但本地適合興建火葬場的地點不多,興建永久火葬場選址值得社會深思。

 上述相關情況表明,澳門必須有可處理染疫遺體的設施,且必須遠離民居。然土地面積僅三十三平方公里、人口近七十萬、非疫情時年旅客量近四千萬人次的澳門,哪有遠離居民、旅客的偏遠區?

 有!唯一可選的是澳門八十五平方公里水域南端的「臨時傾倒區」或「疏濬物傾倒區」兩處。在地理位置上,的確符合遠離民居的條件。在技術處理層面上,已歸劃為「傾倒、堆填」功能區。二0一五年底國務院將相關的八十五平方公水域正式撥歸澳門。相關的海圖南端,規劃為「臨時傾倒區」、「疏濬物傾倒區」的兩個地點相距不遠,距離黑沙海灘也都僅約四公里,倘擇其一擴大化填為人工島,就可以成為火葬場及骨灰樓陵園載體。

 建議澳門特區政府考慮以下相關舉措:一是接觸國家有關部門,反映澳門的相關困擾,以及探討相關選址的水文、海床、環保、氣象等條件的可行性;二是上述要件可行情況下探討填海造島細節,包括水電供應及與澳門的水上交通途徑,以及興建小型污水處理廠;三是編造預算及分期施工方案,呈報立法會審議。

 長遠而言,澳門不但需要自己的火葬場,也需要解決已呈飽和或超載的骨殖箱存放樓、骨灰盒存放樓的問題。倘澳門水域南端的「傾倒區、堆填區」擴展為人工島建議可行,則澳門將擁有永久性火葬場暨骨灰樓陵園,且有可持續使用功能。必要時,可將相關的擴展工程延伸至另一個未改造區。

 值此,並提出交通方面的具體建議:初期可考慮設有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至「人工島」的三條客船服務航線,長遠角度可以進一步探討九澳碼頭或適處興建至「人工島」的海底隧道方案,以及興建直升機停機坪。

 上述建議,涉及的人力、物力、財力不菲,但從澳門整體及長遠利益角度考量,應該值得探討、推動、促成。◇

                               圖/文:本報記者 蕭德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