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鏡人語)清零還是共存   王匡政

本澳今輪爆發的疫情,截至6月24日早上8時,共發現149名核酸陽性個案,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當局共跟進5308人,方艙醫院亦已準備就緒,隨時可以啟用。儘管這波疫情來勢洶洶,但特區政府反應迅速,接連推出全民核檢和自我快速抗原檢測等措施下,能有效、及時發現陽性個案,達到截斷病毒傳播鏈的目的,相信疫情正如行政長官所言,暫時仍在可控範圍之內。

隨着發現的陽性個案越來越多,本澳封控的紅、黃碼區也不斷增加,加上行政當局為阻止病毒傳播,由行政長官於6月23日命令關閉娛樂場所及停止所有餐飲場所的堂食服務。反觀,西方有不少國家現已採取與病毒共存的抗疫政策。早前,日本恢復接待國外旅客,但澳門竟被列入屬中風險的黃組,而剛爆發嚴重疫情的香港卻被列入屬低風險的藍組,種種情形令社會有聲音質疑政府採取「動態清零」的抗疫措施是否仍有必要,甚至有人提出應參考國外做法,採取與病毒「共存」的政策。

事實上,市民有此想法不無道理,畢竟本澳整體的新冠疫苗接種率在今年5月時已高達88.7%,而且每次有新一波疫情爆發時,為及早截斷病毒的傳播鏈,社會大眾需遵守特區政府的防疫措施,例如進行全民核檢、減少非必要的外出、餐飲業場所可能需暫停堂食、非高等及高等院校停課等,在澳門居民失業率維持4.5%,就業不足率3.0%下,市民受到社會經濟不景氣的困擾,以及持續多時的抗疫氛圍,均使市民身心俱疲,因此將這些負面情緒歸根於「動態清零」的抗疫政策上,就像將「衛星場」的倒閉,歸咎於政府修改博彩法一樣。

然而,市民必須意識到與病毒「共存」的代價,是以人命為基礎。由於澳門抗疫政策的成功,至今本土未有任何一人因染疫而身亡,但翻看香港衛生署的數據(截至2022年6月23日),自2019年12月31日起,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累計報告9398宗死亡個案,而自第五波疫情起,共錄得9185宗死亡個案。換言之,香港在經歷頭四波疫情,死亡個案只有213宗,但第五波疫情因防控不力,死亡個案高達9185宗,死亡人數主要以老年人為主。還記得筆者當時觀看電視新聞報道,染疫的老人孤獨、無助地躺在病床上,在他旁邊則是以屍袋裝着因染疫而去世的老人,畫面震憾人心,香港醫療系統亦因疫情嚴重崩潰,不少確診者露宿街外,這是因為防控不力而付出沉重的人命代價,難道澳門也要經歷一次嗎?

再講,澳門過去10年的經濟輝煌時代,全賴國內市場的支撐,儘管現時本澳因緊跟國家「動態清零」的政策而恢復兩地通關,但受到全球經濟大環境的影響,賭收難以回復昔日水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澳門如將「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改變為與病毒「共存」,不難預料兩地通關將因防疫政策差異而受到影響,最壞情況是兩地通關需進行隔離醫學觀察,相信屆時內地訪澳旅客將歸零,經濟將受到如疫情爆發初期的巨大影響,市民生計將嚴重不保。

因此,配合國家及行政當局的抗疫政策,務求「動態清零」,是現今恢復社會正常運作的必要舉措。或許有市民會問,那何時才能終結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相信没有人可以準確回答,但這兩年全球各大藥廠紛紛開發新冠特效藥,有一些口服藥物更已獲批投入臨床使用,我國的藥廠也是馬不停蹄地進行研發,筆者相信當可切實保護受感染人群的生命健康之特效藥問世時,就是社會全面回復正常運作之時,在這種特效藥問世之前,特區政府採取「動態清零」的抗疫政策,才是體現人民生命至上,作為負責任政府的應有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