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青局將於下學年在澳門區 設立「一條龍」特教學校

 【特訊】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局長龔志明五月五日答覆議員黃潔貞書面質詢,全文如下:

 「特區政府積極採取各項措施,關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及成長。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以下簡稱「教青局」)持續資助實施融合教育的私立正規教育學校增聘教學及輔助人員,為融合生提供適切的教學支援及輔助,二零二一/二零二二學年共有超過三百八十名全職及兼職的資源教師為融合生提供包括抽離教學、補救教學、學習輔導、教學及評量調適等輔助;並持續資助機構派出巡迴支援導師,到學校為教師提供教導融合生的專業意見。除了財政及技術支援外,教青局亦積極開辦融合教育證書課程及資源教師培訓課程,以及資助學校以校本形式開辦融合教育教師培訓課程,使更多教師具備教授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專業技巧,持續提升教學效能。同時,教青局亦資助機構開展特殊教育學生課後支援計劃,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學習輔助、興趣班、小組活動及戶外活動等。

 特區政府一直關注兒童的身心發展及健康成長,貫徹落實「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目標,透過設立兒童綜合評估中心和兒童康復治療中心,為六歲及以下疑似發展障礙的兒童提供發展評估、康復治療和轉介服務。自兩個中心成立後,通過不同途徑的宣傳推廣,社會大眾對早療服務日益重視,服務需求亦持續增長。根據資料顯示,二零二一年被轉介到兒童綜合評估中心,以及診斷後需要接受早療服務的個案,較二零一七年增加超過五成。為滿足服務需求,衛生局持續加大早療資源的投入,通過延長服務時間、增加周末服務,以及向非牟利機構購買早療服務等措施,爭取將治療輪候時間縮短。

 兒童在完成評估後,將安排在兒童康復治療中心接受一個完整治療療程。在完成療程後,有後續治療需要的兒童將由教青局或社會工作局安排於受資助的早療機構接受治療和康復訓練,為兒童提供適切的服務。

 社會工作局除與民間機構合作提供早療服務外,亦於二0一八年起推行早療個案中央轉介服務,以個案管理方式,協調和跟進三歲或以下發展障礙兒童在評估、治療及轉介等方面的不同需求,以便讓有需要的兒童及早獲得早療機構所提供的服務。

 教青局亦會跟進三歲或以上有語言治療、職業治療或物理治療需要的學生,倘學生就讀普通班,教青局資助復康/輔導機構為學生提供每週約一次相關治療/訓練;倘學生就讀特殊教育小班或特殊教育班,則由駐校特殊教育專責團隊,透過個別治療、小組治療、入班輔助及諮詢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及系統性的輔助。為更有效集中專業教學人員團隊和治療服務團隊給予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服務,教青局將於二零二二/二零二三學年透過整合非高等教育公立學校,於澳門區設立「一條龍」特殊教育學校,環境及設備將更適合學生的學習和照顧需要,透過資源的整合,為特教學生提供更舒適的學習環境和更優質的教育。

 為進一步加強兒童語言治療的工作,衛生局引入人工智能語言治療輔助系統,為有語言障礙的兒童提供及時、有效的康復訓練,可提供足夠帳戶和兒童康復治療次數。現階段,此系統已在兒童康復治療中心試行,為適合的兒童提供康復訓練,並持續收集使用意見及作出完善。」

 黃潔貞書面質詢如下:

 一、因應近年本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數目持續上升,特別是有家長反應融合生在課業上遇上的種種困難。請問當局能否加大與社團合作與優化資助方式,增加學校或社區融合生課業輔導服務,滿足這些兒童與家長們的需要?

 二、據當局資料顯示,現時兒童綜合評估中心由輪候初診開始,到能開展首次治療一般共需時約十九至二十二週。為把握早療的黃金時間,請問當局有否條件進一步壓縮流程,加快診斷與治療間的對接,好讓有關兒童能提早接受早療服務?同時,能否適時增加使用者每月接受治療服務的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