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訊】立法議員黃潔貞日前指出,近日,統計局公佈最新一期的人口統計,當中全年新生嬰兒共五千零二十六名,按年減少五百一十九名;出生率為百分之七點四,是十七年以來的新低。出生率的下降,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未來老年人口撫養比例上升,將進一步加劇社會成本,對本澳社會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會構成十分不利的影響。
事實上,生兒育女不僅是夫妻間一個簡單「生」與「不生」的選擇,而是涉及到長遠的照顧教養、職涯發展、生活質素等一系列複雜問題,不少青年或年輕夫婦曾向她表示,即使「想生」亦未必「敢生」。最近婦聯也發表了有關生育意願調查,結果發現作為主要適育黃金年齡的「九0」後女性生育意願較低,當中有八成受訪婦女都認為工作繁忙、教養問題、育兒開支大及居住空間不足是影響生育意願的主要原因;九成受訪婦女認為家庭友善政策最有效提升生育意願,上述實證與數據都反映了社會上對於生兒育女方面的憂慮。
雖然政府近年先後提升有薪產假、出生津貼等一定程度有利於生育的措施,但對於生育後的長期性支援則未有一些更具體、系統及長遠性的策略方針,導致社會仍然缺乏鼓勵生育的社會氛圍。值得留意的是,國家去年發佈《關於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當中除明確「三孩」政策外,亦為優化生育政策的配套措施提供了明確方向;近期全國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將三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減輕家庭養育負擔。」基於此,本澳如何借鑒與配合國策,開展適合本澳實際情況的可行性措施,受到社會關注。
對此,她提出以下質詢︰
「一、為降低本澳出生率持續下降,對社會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不利影響。請問政府會否參考國家經驗,推出長遠性的人口政策規劃,以及制定包括完善照顧教養、家庭友善、經濟鼓勵及居住環境在內,完整的鼓勵生育策略方針與一籃子的配套措施,將鼓勵生育與優生多育理念納入更多施政層面?
二、鼓勵生育是社會共同的責任,政府自二0二0年完成修改《勞動關係法》將有薪產假延長至七十天,並由政府支付新增產假天數的報酬,有關補貼措施原訂於明年完結。由於疫情已對不少中小企業經營造成一定壓力,為創設更好的鼓勵生育氛圍,未來會否研究繼續以法律法規作主導,政府補貼為輔助的方式,將相關補貼轉為恆常化,並藉此擴展至未來實施的各項家庭友善措施上?
三、除了出生率持續下降,本澳初育與初婚年齡亦有上升的趨勢,眾多醫學研究已明確指出,年齡與受孕機率是呈現反向關係。為應對有關情況,完善現有的輔助生殖技術服務,將為很多不孕不育或有生育意願的高齡夫婦帶來更大的希望。為此,請問當局對於優化相關服務與技術發展上有何規劃,以為更多不孕不育夫婦提供適合的治療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