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診治「新冠後遺症」 澳研究打下基礎

 【新華社悉尼一月十六日電】(記者郝亞琳)澳大利亞一項新研究發現,一些新冠患者在痊癒後,其免疫系統有長期持續反應,並有與此相關的特定生物標誌物,這證明「新冠後遺症」確實存在,也為開發相應診治方法打下基礎。

 上述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英國期刊《自然.免疫學》上,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柯比研究所和悉尼聖文森特醫院共同開展。科研人員以聖文森特醫院現有的一項針對新冠痊癒者的長期跟蹤研究為基礎,以六十二名在二0二0年四月至七月間被確診感染當時流行的新冠毒株者為對象,對他們感染後三個月、四個月和八個月的身體狀況進行對照研究。

 該研究團隊成員表示,他們發現部份研究對象在感染新冠病毒八個月後,其免疫系統反應仍很活躍,這說明體內有持續的炎症,而且這些人體內的I型和III型干擾素水平持續較高。這些干擾素是細胞在病毒出現時產生的蛋白質,通常在感染被消除後就不再出現。

 柯比研究所疫苗和療法研究項目負責人、聖文森特醫院傳染病學專家蓋爾.馬修斯表示,一般來說,當人體感染病毒後,其免疫系統會進入消滅病毒的狀態。但被研究的那些新冠患者的情況是即使所染新冠病毒已被清除,其人體免疫系統仍處於抗病毒狀態,而對照組的普通感冒患者身上並未出現這種情況。

 這項研究還發現,不只是新冠重症患者可能有「新冠後遺症」,感染後無論症狀輕重都可能出現這種持續的免疫系統變化。

 澳科研人員認為,在此次研究中了解新冠患者的免疫系統長期反應狀況,找到與此相關的特定生物標誌物,為今後診治「新冠後遺症」打下了基礎。

 該科研團隊還表示,由於缺乏數據,尚不清楚在二0二一年十一月被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奧密克戎毒株是否也會引發類似的免疫系統變化,研究人員正通過與德爾塔毒株相關的疫情數據,研究新冠疫苗是否有助於降低出現「新冠後遺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