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琪峯經歷《真心英雄》(1998)和《暗戰》(1999)的雙雄格局試煉後,《鎗火》(1999)更趨簡潔、成熟,惺惺相惜的英雄組合發展為五人組。劇情相當簡單,五個神鎗手奉命當黑道大佬文哥(高雄飾)的保鑣,敵方是誰無人知曉,對陣形式就像一部現代武俠片;荃灣廣場一戰,堪稱國際影史經典鎗戰場面。這部製作費只有二百五十萬港元的低成本作品,不但獲得多個最佳導演獎項,後來被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票選為「最佳華語片一百部」第十四名。
《鎗火》講求杜式江湖道義,這種道義是異姓兄弟之間一種心照不宣的情懷,不論彼此立場為何,所作所為是否正確和合理,總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反觀張徹或吳宇森暴力美學中的江湖道義似乎並非如此,那個年代的英雄情誼,起碼也要恪守一些道德原則。就如片中五人小組在保護文哥的過程中,年紀最輕、閱歷最淺的阿信(呂頌賢飾)與文嫂(施綺蓮飾)勾搭上了,本來難逃一死,另外四人竟然不顧家法,也不顧自身安危,暗中助他逃過大難。如此法外之情、兄弟之義,完全凌駕在根深柢固的體制律令之上,而且在《PTU》(2003)和《放‧逐》(2006)皆得以用不同形式重演,甚至更為深刻、動人。
《鎗火》重塑了張徹的男性情誼,轉化了黑澤明的慣用手法,借用了沙治奧·里昂的靜態幽默;例如阿肥(林雪飾)為大家安裝手鎗,由阿Mike(張耀揚飾)負責驗鎗,二人的行為似要致敬《獨行俠決鬥地獄門》(1966)「小人」圖科(伊萊·沃勒克飾)試鎗、裝鎗、搶鎗一場。至於五人在辦公室等待文哥時互踢紙球,童心未泯,這種能夠舒緩觀眾緊張氣氛的男人浪漫,直至《放‧逐》仍未停止。幕後黑手為不起眼的叔父輩肥祥(王天林飾),布局尚算高明,卻把黑幫權力鬥爭問題給淺化了,之後杜Sir在《黑社會》(2005)和《黑社會2:以和為貴》(2006)已對相關議題作必要之完善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