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濕地生態狀況持續改善  陳溯

 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司長吳志民1月10日對外表示,中國濕地生態狀況持續改善。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被譽為「地球之腎」。在當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簡稱「國家林草局」)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吳志民對中國濕地保護情況進行介紹。

 他表示,今年是中國加入《濕地公約》30周年。30年來,中國政府帶領社會各界大力推進濕地保護修復,濕地生態狀況持續改善。以全球4%的濕地,滿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對濕地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等多種需求,為全球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吳志民表示,中國關於濕地保護的法規制度體系日趨完備,2021年出台了《濕地保護法》,國家和省級層面制定了《濕地保護修複製度方案》和實施方案,確立了濕地保護管理頂層設計的「四樑八柱」。中國指定了64處國際重要濕地,建立了602處濕地自然保護區、1600餘處濕地公園和為數眾多的濕地保護小區,濕地保護率達52.65%。此外,中國是全球首個完成三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的國家,各地建立了濕地調查監測野外台站、實時監控和信息管理平台,並逐步納入國家林草感知系統,通過高新技術實現監測監管一體化。

 據統計,2003年以來,中央政府已累計投入198億元人民幣,實施了4100多個工程項目,帶動地方共同開展濕地生態保護修復。

 「中國作為《濕地公約》常委會成員和科技委員會主席,深度參與公約事務和規則制定,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吳志民說。

 2021年12月,中國《濕地保護法》正式公佈,並將於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吳志民表示,制定《濕地保護法》是建立濕地保護修複製度的根本保障。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全方位組織開展普法宣貫培訓,增強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提高各級濕地工作者的履職能力,適時出台配套法規和制度政策,指導地方制修訂省級濕地保護條例,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多措並舉,保護和修復濕地,推動中國濕地事業高質量發展。◇(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