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菜傳人盼助中國飲食文化走出去 沙見龍

 楊曉路不曾想到,十年前,他只是想做好一道菜,傳承祖傳烹飪手藝,而今,他的門店卻在全球超過六千家,店面日流水三千萬元人民幣,帶動三萬餘人就業,讓傳統魯菜再次以另一種形式走了出去。

 魯菜,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或「八大菜系」)之首,是中國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最見功力的菜系,北方菜的代表。起源於春秋時期,至明清時期發展到鼎盛,魯菜成為宮廷菜的首選,代表性菜品包括糖醋鯉魚、九轉大腸、奶湯蒲菜等。

 今年四十一歲的楊曉路出生於魯菜世家,讓魯菜「火遍」全球的菜品,就是他從傳統魯菜系中挑選的「黃燜雞」。本著「養店如子、養牌如子」的理念,以其兒子姓名命名的「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十年間迅速成為業界「神話」。

 因家裡祖祖輩輩開魯菜店,楊曉路把傳承看得格外重。在原有製作風格基礎上,他對祖傳醬料進行了改良,讓其更符合現代人口味,並通過工序調整讓出餐達到快餐速度。從二0一一年的第一家店到二0一四年的二千多家,「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加盟店遍佈中國各個城市。

 「美國把麥當勞和肯德基帶入中國,同樣,我們也可以讓中餐快餐化模式走向世界。」楊曉路說,二0一五年,海外第一家店在澳大利亞試驗成功,隨後在日本、加拿大開設直營店,再到在美國開設分店,「楊銘宇黃燜雞米飯」「現身」十餘個國家。其中不乏一些在中國吃過該餐品的來華留學生回國後開設分店。

 從事麵點工作五十餘年的魯菜特級麵點大師楊春麗出國參觀期間切身感受到魯菜受到海外食客的喜愛。她告訴記者,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受儒家文化「致中和」價值與審美取向的影響,魯菜講究甜、酸、苦、辣、咸五味調和,菜品味道醇厚鮮美,配以花樣多且可口的手工麵食,「國外消費者感到很神奇,也格外喜歡」。

 魯菜精於火候,善調五味,菜形大方,口味咸鮮脆潤,儘管海外的中國餐館有魯菜,但楊春麗發現,其製作精髓和文化內涵並未在海外得到很好的展示和傳播。她認為,這與魯菜發展遇到的瓶頸有關,不乏傳播思維保守,缺少品牌影響力,真正魯菜製作無法在海外「顯身手」,年輕一代的傳承人缺少堅守力等原因。「這都讓魯菜缺少了吸引力和口碑。」

 同樣支持魯菜「走出去」的還有中國魯菜特級大師張化國。在他看來,「走出去」不僅僅是走出國門,還要走出品牌化,楊銘宇黃燜雞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些經典菜品沒有用魯菜的名頭統一打造、主推,市場便缺少魯菜品牌熱點」。

 很多菜系都有過去和現在的口味差別,近些年許多新派魯菜開始有所發展,通過食材的選用,更講究科學健康、營養搭配,讓消費者更容易接近。張化國呼籲魯菜厨師增強「走出去」的意願,比如參加各種美食文化節、比賽、交流、培訓等。他相信魯菜及中國美食的魅力能對世界「味蕾」產生一定影響,「魯菜不會沒落,只是等待『一鳴驚人』的機會。」

 十月十日,在濟南開幕的第六屆中國魯菜美食文化節繼續舉行,數十位中國魯菜烹飪大師在現場交流展示,共同期待魯菜的真正「復興」。◇(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