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二十五年 見證中國航天事業飛躍發展

 【中新社珠海十月一日電】(中新社記者蔡敏婕)從一九九六年舉辦第一屆開始,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即珠海航展)已經走過二十五年。從籍籍無名到躋身世界前五,珠海航展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航空航天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成就的窗口,以及對外合作交流的平台。

 十月一日,第十三屆珠海航展迎來首個公眾日,門票早已售罄,遊客扶老攜幼觀展。

 當天,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六架殲-10戰機勁舞長空,通過大仰角躍升、大坡度轉彎、六機同步翻滾等方式,拉出紅、黃、藍彩煙,表演「空中芭蕾」,現場觀眾發出陣陣驚呼。

 現場一位老軍迷回憶起一九九八年第二屆珠海航展時表示,當年觀眾被俄羅斯的飛行表演隊深深震撼,「那時候,飛行表演中最精彩的都是國外的,我們自己的還不夠先進。如今,我們在不斷進步。」

 從首屆航展展出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到如今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集體亮相,從有「空中美男子」之稱的殲8-IIM戰鬥機到如今的隱身戰鬥機殲-20,中國航空航天事業自主創新的腳步加快。

 珠海航展這二十五年的發展歷程,其實也是中國航空航天事業自主創新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它見證著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壯大:從發力追趕到並駕齊驅、從跟蹤發展到自主創新。

 本屆航展規模進一步擴大,共有中國、美國、俄羅斯等線上線下近四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七百家企業參展,「陸、海、空、天、電」全領域覆蓋,「高精尖」展品薈萃一堂,包括「二0時代」戰機家族,HQ-9BE遠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可遠程隱蔽打擊大中型水面艦艇及編隊的YJ-18E潛射導彈武器系統……一大批新成果「全球首發、中國首展」。

 「一九九八年,我首次參加航展時,我們當時的導彈武器還相對落後,導彈射程一般在十五公里,如今武器裝備已經走到世界前列,其中一些裝備在世界上比較少見。」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新聞中心原主任呂曉戈連續十二屆參加航展,他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中國科學進步和科研人員的努力,現代的武器裝備體系建設更加系統化、集成化和智能化。

 「我們這兩屆都看到了殲-20戰鬥機的出現,殲-20是一種方向,是國家實力的象徵,相信今後我們還會推出更多的優質武器。」呂曉戈說:「隨著珠海航展的舉辦,我們也見證了珠海的發展。」

 「我從二0一二年開始參加珠海航展,從我們飛行模擬器的行業來看,產品技術進步明顯。」連續參加五屆珠海航展的高鋒來自航空航天領域的企業,他表示,D級飛行模擬機是國際民航組織規定的最高等級飛行模擬訓練設備,可以完全代替真實飛機開展飛行訓練,此前模擬機的產業鏈幾乎被發達國家的少數企業掌握。

 「但是在此次展會,有一些展出的產品已經獲得中國民用航空局頒發的D級認證,以前都是很少能獲得認證的。」高鋒稱,「由此看來,我們中國國產飛行模擬機的技術在這些年發展進步明顯」。

 中國軍事觀察員曹衛東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說:「珠海航展的規模越來越大,說明我們足夠自信,這些裝備是中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研製生產出來的;我們拿出來的很多裝備,都可以向國外出口,能夠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同類產品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