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冰鮮雞暢銷 百合花漲價三成 鮮活商品充足食肆生意略增

 【專訪】中秋節冰鮮雞生意增四倍、月餅價與去年同、百合花漲價約三成,街市鮮活商品品種及供量充足。食肆生意增幅不一,內地勞工稱春節才重要、中秋「佳節思親」只是詩意而已。

 昨日是中華傳統的中秋節,中秋節即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日。這一天的月亮又圓又亮,千百年來也引起不少古代文豪、詩人紛紛抒情、寄語,相關的詩句包括:每逢佳節倍思親、月圓團聚合家歡,以及「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等。於是,中秋節便成為布衣百姓盼團圓、慶團聚的特定時間載體。人們也就將月亮當為月神來祭拜。相傳至唐朝時,還創造出滿月形的「月餅」作為專用的祭品。其後的歷史年代中,月餅還作為軍隊慶功的禮品之一。

 於是,「中秋節」、「月餅」就成為中華民族每年農曆八月的「要務」。

 澳門是華人文化為主導、中西文化融匯的多元文化社會,自然而然少不了與「中秋節」、「月餅」、「思親」相關的習俗、舉措。

 其一為拜祭舉措。不同地區的民俗傳統多表明,中秋節中午必須有食品、瓜果、花卉為的主祭拜活動。昨上午,有不少市民忙於採購相應的祭品。據了解,北區一街市的冰鮮雞生意猛增四倍,來貨價與零售價與平時相同。有賣月餅的商號稱,售價與去年同,銷售量有所減少,銷量減少可能與經濟明顯下滑有關。售賣鮮花的小販稱,鮮花生意微增,售價除百合漲價約三成外,其他品種來貨價、零售價幾乎不變。至於與餐桌相關的水產、新鮮豬肉、蔬菜、生果等,貨量均充足,售價亦與平時相若。坊間稱,「冬至大過年」、「中秋與過冬(至)同」,因此,街市、超市,人頭擁擠,採購熱絡。

 其二是團圓餐。按傳統習慣,一般是將中午的祭品留作晚餐,一家老小聚餐慶團圓。晚餐之後,再適時賞月、品月餅。但近十多年來,中秋晚不宅家居而外出吃飯的新習俗相當盛行,於是,食肆、餐廳得益。有大、中型規模的食肆負責人稱,中秋節是日中午茶市與平時相若,夜晚餐宴定位較平時增加約一成。增幅不算很大,可能與整體經濟受疫情衝擊、市民收入及消費能力普遍下降有關。

 其三是內地勞工感受。澳門人力資源不足,長期靠輸入中國內地及其他國家的勞工來彌補勞力的不足。經濟運行高峰期時,澳門擁有外來勞工約二十二萬人,即使是目前的經濟低迷期,也還有外地勞工約十六萬人,其中約十一萬人為中國籍內地雇工。內地雇工中,又以粵籍者居多。有粵籍勞工表示,家鄉近在咫尺,其中的珠海籍勞工幾乎天天可返珠,「每逢佳節倍思親」只是一句詩意的話,沒有感觸。

 有閩籍勞工表示,福建最近疫情反覆,一旦返鄉過節,來回都要隔離觀察,耗時還有染疫的風險,得不償失。有內地勞工稱,華人最重要的節日是春節,有時恰逢值班工作,春節不能返鄉也習慣了,何況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