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的是一首詩,絕非一個社會問題劇」,說不完的曹禺,演不盡的《雷雨》,曹禺先生這首蘊含超越時代經典魅力的「詩」,即將在北京人藝的舞台上迎來又一次全新的解讀。
繼《日出》之後,北京人藝新建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即將迎來開幕後的第二部新排大戲《雷雨》。八日,新版《雷雨》導演濮存昕攜聯合導演唐燁,主演龔麗君、白薈等與媒體見面。
作為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雷雨》再度被搬上舞台,對於北京人藝來說是又一次對經典的回歸。
多年來,濮存昕在北京人藝的舞台上塑造了無數經典角色,而擔任導演為人藝排戲此番尚屬首次。濮存昕當日表示,自己對於《雷雨》有著特別的感情,「曹禺先生的其他作品,我們(北京人藝)都曾有過不同版本,但《雷雨》這是第一次翻新,曹禺先生在這部經典作品中投入了最多的悲憫,其中的很多思考都讓我在這些年中不斷向自己發問,這一次是圓了心願。」
「我們這次從文本上回溯到了一九三四年最初未删減過的劇本,把曹禺先生當年最新鮮最原始的表達找了出來,把初衷挖掘出來。從文學中找到行動,找到故事,讓觀眾看到熟悉的故事裡,有很多非常有意味而又可能與以往認知有不同的地方。」濮存昕說。
他認為,對於主創來說,新排《雷雨》不止要講好一個故事,更要體現作者的人文關懷和對人性的深度開掘。通過對劇本細節的挖掘,去建立和解釋人物關係,讓觀眾更深入地感受故事背後作者對人的同情和悲憫。
「我寫的是一首詩,絕非一個社會問題劇」,曹禺這樣形容《雷雨》。
而舞台上的詩意表達正是此次對經典重新解讀的核心。「有人曾經說過,文學是樹木,戲劇是家具,我們這一次的文學變成戲劇之後,曹禺先生的詩意將貫穿始終。」濮存昕介紹,劇中不僅會通過浪漫寫意的舞美設計呈現出周公館的家庭場景,更用虛實結合的手法讓現實人物與回憶中的人物穿插出現,在時空交錯間完成戲劇舞台特有的叙事。
「三十年前的侍萍和周朴園在舞台上的閃現,帶觀眾去尋找記憶的碎片。」濮存昕娓娓道出創作構思:一方面是運用象徵手法,烘托出人物和劇情的氛圍;一方面是大膽留白,用線條鮮明的叙事方式化繁就簡,留給觀眾更多思考空間。
此次新排《雷雨》在演員陣容安排上也做了新嘗試:濮存昕從曾經飾演過的大少爺周萍「升級」為老爺周朴園,龔麗君從觀眾心目中的經典蘩漪變身為魯媽,白薈則由四鳳改為飾演蘩漪,李洪濤飾演魯貴。相較老版《雷雨》,這樣的角色調整不僅是對演員的挑戰,更是對劇中人物的重新挖掘和煥新。
作為導演,濮存昕非常肯定年輕演員的塑造能力,「他們可能不是傳統意義上我們定義的類型,比如四鳳會更加質樸,周萍會帶著些怯懦,這些特徵都是著意設計與要求的,可以讓觀眾更直觀和清晰地認識到他們是甚麼人,從哪裡來,曾有過怎樣的人生。」
對於包括自己和龔麗君在內的幾位演員的角色置換,濮存昕直言是新的挑戰,「我們這一次的解讀是全新的,演員們需要有所突破,不僅是新的角色,還要有對經典新的理解。」
全新解讀,全新陣容,不一樣的《雷雨》將於九月二十四日曹禺誕辰日當天在北京國際戲劇中心的曹禺劇場與觀眾正式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