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醫院)從中醫辨證論治看濕疹

 濕疹是指皮損多種、形態各異,伴有瘙癢、糜爛流津、結痂症狀的皮膚病。主要表現為多形狀的皮疹,包括紅斑、丘疹、水皰,搔抓後可以浸淫流水、糜爛、結痂、脫屑、皮膚變厚,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可發於全身或局部,多為對稱性的分佈,極易復發,屬於中醫的「濕瘡」、「浸淫疹」或「濕毒瘡」範疇。一般可分為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三類,具有多發性損害、對稱分佈、自覺瘙癢、反覆發作、易演變成慢性的特點。男女老幼均可能發病,而以先天稟賦敏感者為多;無明顯的季節性,但冬天常復發。

 濕瘡多由於稟薄弱,正氣不足,或飲血虧虛,或脾胃失運。外有風、濕、熱邪蘊於肌膚,及飲食不節所致。急性濕疹多由車輛廢氣、化學毒素污染、花粉、藥物過敏,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而致感受風濕熱毒浸潤肌膚;亞急性濕疹多因飲食不節,愛吃高脂肪、高熱量飲食,嗜煙、嗜酒、巧克力、奶製品和咖喱等辛辣食品,致使脾失運化,濕邪內蘊有關;長期精神緊張,心情鬱悶,壓力無處發洩,則肝鬱化火,傷及脾胃而生濕熱。慢性濕疹因濕熱侵襲日久,病久傷血,或先天稟賦不足,久病失養等皆可導致血虛風燥,肌膚失於營養而致。

 辨症認病論治︰

 1.濕熱浸淫︰相當於急性濕疹。發病急驟,皮損潮紅灼熱,有水皰,皰破後流水,明顯瘙癢,其病因為濕熱浸淫,熱重於濕,故發病急,皮損潮紅灼熱;濕熱浸淫肌膚則瘙癢無休,滲液流汁;常治以清熱利濕,用龍膽瀉肝湯合革蘚滲濕湯加減。若發病初期,病情輕緩,可菊花三十克、野菊花三十克、金銀花十五克,馬齒莧三十克煮水沖洗或濕敷患處用來應急處理,若病情變化則要及時就醫。

 2.脾虛濕蘊︰相當於亞急性濕疹。發病較緩慢。皮損淡紅或色暗,瘙癢不重,搔抓後有少量流水,其病因為飲食不節,日久傷脾,脾虛生濕,蘊積肌膚,故發病較緩,皮損潮紅,瘙癢,抓後糜爛滲出;可用健脾利濕之法,用除濕胃苓湯或參苓白朮散加減。平素可用山藥十克、薏苡仁二十克、土茯苓十克、赤小豆十克,扁豆十克,煮水預防濕熱內蘊。

 3.血虛風燥︰相當於慢性濕疹,病程較長,纏綿不癒。皮損色暗或伴有色素沉著,皮損粗糙肥厚,可有鱗屑,瘙癢明顯。此證常因久病耗傷陰血,或脾虛生化之源不足,致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故病久,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劇癢,或皮損粗糙肥厚。用養血潤膚,祛風止癢之法,常用當歸飲子或四物消風飲加減。瘙癢不能人眠者,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棗仁,以養心安神。

 因個人身體差異,以上所有方劑要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

 注意事項︰

 1.患病期間儘量少接觸水(如洗澡、洗衣服)及鹼性洗滌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滌靈之類)為好。

 2.本病屬於過敏性疾病,應避免與過敏原接觸,以防止復發或使病情加重。服藥期間應避免飲酒、避免吃辛辣食品和魚蝦海鮮類食品,以免加重病情。◇

 科大醫院

 中醫部

 詹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