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紀錄片的藏族女生丹增卓嘎:扎根故土,追尋月亮

 藏族女生丹增卓嘎的紀錄片導演夢想,始於大學二年級時觀看萬瑪才旦導演的電影《老狗》。對影像的喜愛與對表達的渴求,使她選擇了電影這一行業。

 一九九六年出生,成長於拉薩,初中在上海、高中到江蘇、大學來北京,離鄉求學十三載,丹增卓嘎今年夏天決定回家鄉,「離家越久,越想接近」。

 丹增卓嘎作品關注具體的人。五年前,她與朋友崗珍拍攝了第一部紀錄片《天杵》。影片試圖記錄這支藏族搖滾樂隊成立十七年來的經歷、成員各自理念及矛盾,展現藏式搖滾的發展片段。

 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紀錄片方向碩士畢業,丹增卓嘎的畢業作品《達珍》聚焦於曾在她家做保姆的達珍。據丹增卓嘎介紹,一九九零年代初,出身農村家庭的女孩達珍被送到拉薩當保姆。與年長四歲的達珍朝夕相處,丹增卓嘎說,達珍有抱負,後來還努力學習、找工作、開餐廳。

 「很多東西造成了達珍的命運。」紀錄片中,丹增卓嘎對達珍的臉部特寫印象深刻,「她很漂亮,神情讓我捉摸不透。我想讓她的臉來講故事。」

 萬瑪才旦導演對藏族電影的帶動非常明顯,丹增卓嘎希望在拉薩搭建一個青年電影人聚集、交流的小型平台。

 二0一七年,丹增卓嘎、崗珍等三人一同建立達嘎工作室,拍影片、辦影展。隔年二月,達嘎工作室在拉薩舉辦西藏「開始」單元青年影像周,「這是我們的開始。」影展選片題材不限於藏族,丹增卓嘎表示,工作室關注電影本身、選擇「值得在這裡呈現的東西」「想讓拉薩的觀眾、影視從業者,看見不一樣的東西、有不一樣的感覺。」

 影展已舉辦兩屆。影片在拉薩的咖啡廳、餐館放映,觀眾大多是拉薩影視從業者與愛好者,部份影片主創會參與並和觀眾交流。「第一屆時真的很慘,排期靠後的影片都沒甚麼人看。」但第二屆影展觀眾就多了,丹增卓嘎說:「開幕式來了超過一百人。很多人沒有座位、在後面站著。」

 目前,第三屆西藏「開始」單元青年影像周已籌備完畢。

 丹增卓嘎的父母都從事藝術行業。身為攝影師的父親了解這份工作的辛苦,起初不希望女兒從事電影行業,但因她的堅持而妥協。與更先鋒的丹增卓嘎不同,女兒形容父親拍攝風格「四平八穩」,如今他身體力行支持女兒事業,「給劇組做飯,協調各種事情。」

 丹增卓嘎表示,西藏有很棒的藝術家。對於紀錄片導演,西藏是「寶藏」。她告訴記者,當地許多紀錄片導演在認真拍攝「不一樣的東西」「有的拍八廓街的人、有的拍牧民。」在丹增卓嘎的計劃中,要拍攝一部關於嘻哈歌手的紀錄片,「拉薩這邊音樂審美很獨特,一個小地方有非常多有態度的rapper(嘻哈歌手)。」

 「達嘎」在藏語中的意思是「月亮」,「月亮在包括藏文化在內的所有文化中都是一個很美的意象」,丹增卓嘎說。關於未來,她的計劃是找份工作、繼續拍攝,並把達嘎工作室做成常態化的藝術影片放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