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旗艦物種江豚擦亮湖北生態名片 田中全

 「叮鈴鈴」「叮鈴鈴」……上午11點50分,丁澤良的手機鬧鐘準時響起,他提起一小桶刁子魚,走進江豚網箱養殖基地,蹲坐在水邊。

 一會,他拿起一條小魚,輕輕劃過水面。突然,一頭江豚探出頭來,將他手中的食物「掠」走,留下片片漣漪……

 盛夏時節,微風輕拂江面。在位於中國湖北石首的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微笑天使」江豚頻頻躍出江面,逐浪嬉戲。

 作為長江「旗艦物種」,江豚對棲息環境和活動空間的要求較高,被稱為長江健康狀況的「晴雨表」。然而,以往長江流域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曾嚴重破壞長江生態環境,使江豚種群陷入瀕危的狀況。

 如何留住江豚,成為「長江大保護」的重要課題之一。近些年,坐擁長江最長岸線的湖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江豚回歸提供了有力支持。

 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2年,包括89公里石首江段、21公里天鵝洲長江故道,是中國首個對鯨類動物進行遷地保護的保護區。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胡良慧介紹,這裡相對封閉,氣候溫暖濕潤,動植物資源豐富,為先後從長江、江西鄱陽湖等地遷入的部分江豚提供了生存棲息地。

 保護區成立後,區域內停止了任何形式的漁業捕撈,不少「上岸」漁民自願成為保護區工作人員。今年54歲的丁澤良就是其中一員——1992年,他「上岸」後就在保護區從事江豚保護工作;2008年,農業水產部門在天鵝洲長江故道修建網箱進行江豚人工試養,丁澤良成為專職江豚飼養員。

 十幾年如一日,為照顧江豚,丁澤良甚至把離江豚網箱養殖基地不遠的辦公室當成家,日夜與江豚為伴。如今,他早已摸透江豚的習性:「一頭江豚一餐吃1公斤小魚,每日4餐。高溫天氣一過,還要加量、加脂肪……」

 現在,江豚網箱養殖基地共餵養「天天」「萌萌」兩頭江豚。「江豚生性敏感,我要像看管孩子一樣溫柔用心。」丁澤良說。

 在保護區工作隊工作的巡護員孫海文,也是一名「上岸」漁民。他主要負責岸線巡護工作,防止有人放網、佈地籠偷捕江魚,誤傷江豚。

 孫海文眼中,村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與以往比有了很大提升,「保護區周邊偷捕、堆放垃圾等破壞江豚生存環境的事件,這些年已很少發生」。

 「在各方努力下,整個保護區江豚種群數量已從最開始投放的5頭繁衍至100餘頭,種群數量年增長率穩定在10%左右。」胡良慧透露,2015年至今,保護區還先後向其他保護區輸出江豚24頭,成為改善種群基因的種質資源基地。

 在湖北,除這個保護區,長江新螺段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北監利何王廟長江江豚自然保護區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鰭豚館等機構,為江豚保護營造了良好空間,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使湖北在江豚保護工作中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

 不僅在這些保護區,近年來,湖北在多地實施漁民上岸工程,落實「十年禁漁」決策,著力推動中部地區綠色崛起,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深入人心。和丁澤良、孫海文一樣,曾「靠水吃水」的漁民紛紛棄船登岸,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衛士。

 江豚的回歸,擦亮了湖北的生態名片。「江豚保護是『長江大保護』的一個重要支點。有了這個支點,我們能更好地平衡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間的關係。」武漢市白鰭豚保護基金會秘書長王克雄說,「我們期待,在長江流域綠色發展中,江豚將會有更好的歸屬。」◇(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