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者園地)恬淡語境及高雅情趣   樂飛

說過韓德爾的鍵盤樂組曲,又怎能不談巴赫(J.S.Bach 1685-1750)的同類作品。巴赫與亨德爾同為巴羅克音樂集大成者,作為鍵盤樂高手的巴赫,這方面的作品當然更豐富,僅為古鍵琴而寫的便包括《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帕蒂塔》(Partitas)各六套、兩冊《十二平均律曲集》(共四十八套前奏曲與賦格曲)、《高德堡變奏曲》等等,如要加上他的管風琴作品,更難以盡錄。本篇聚焦於法國組曲和英國組曲,而推薦的版本,仍是上期談及的兩位鋼琴家的錄音,筆者真心喜愛他們的巴赫演繹。

首先介紹加里諾夫(Andrei Gavrilov 1955-)彈奏的《法國組曲》。加里洛夫演繹範疇傾向浪漫派音樂,亦擅長巴赫作品,他顯然很熱愛《法國組曲》,分別於一九八四年及一九九三年兩次錄下整套作品(均已推出平價版唱片)。比較起來,後期(DG)演繹較為「成熟」而理智,聲部線條較明確,條理較清晰,但我卻偏愛他早期(EMI)的錄音,此時期的加里洛夫帶年青人特有的朝氣,觸鍵清晰透亮,節奏控制從容瀟灑,結合一點不算沉溺的激情,確為巴赫的音符添上恰度的浪漫。《法國組曲》中的第五號是最富表情、最動聽的一部,加里洛夫在此的處理也最為獨到。阿勒曼舞曲(Allemande)首先營造出恬靜浪漫的氣氛,效果纖美而高雅;庫朗特舞曲(Courante)彈得雀躍生動,散發一點不羈的熱情;薩拉班特舞曲(Sarabande)奏來柔情似水,帶一絲傷感和迷惘;爽朗的加禾特舞曲(Gavotte)像表達一股勇往直前的無畏,和流水行雲的波雷舞曲(Bourree)相映成趣;接下來的勞爾舞曲(Loure)似乎把場境帶往朦朧的月夜,令人墜入如夢如幻的氛圍;莊嚴的基格舞曲(Gigue)奏得明朗而富活力,為整套作品帶來完美的終結。加里洛夫的彈奏表現穩固技術根底,觸鍵清晰精準,琴音綿密細膩,既體現莊重典雅的作品風格,又流露個人投放的柔情蜜意,且速度控制快慢得宜,為每首舞曲賦上應有的色彩,也讓我們品嚐到清新而別具雅致韻味的巴赫音樂。

巴赫的《法國組曲》(BWV 812-817)與《英國組曲》(BWV 806-811)曲式相近,風格亦類似,同樣由不同表情的舞曲組成(只是後者多加一首前奏曲),每曲雖短小,卻各具美態,或明朗活潑,或浪漫迷人,在配置上顯見獨到心思。眾所周知,巴赫是登峰造極的對位結構大師,其高超技法與巧妙樂思,把作品中不同旋律均衡地鋪展,和諧地融合,一份高貴優雅的情愫,一種莊重純潔的氣質,便在各聲部間自然流露。原來為古鍵琴而寫的這些作品,今人多以鋼琴彈奏,更添豐富色彩及醉人神韻。

六套《法國組曲》作於一七二二年至一七二五年間,以各類當時流行於法國的舞曲組合而成,加上纖細優雅的曲風,體現出其時法國同類作品的特徵,故被人冠以《法國組曲》的標題。巴赫是廣納各家之長的作曲家,他寫這些作品時應參考了法國作曲家Couperin及 Rameau的鍵盤樂作品。巴赫較早(約一七零八至一七一七年)創作的六套《英國組曲》亦同樣反映出法國鍵盤樂的特質,但卻被後人名為《英國組曲》,究其原因,大概是作曲家的兒子J.C.Bach(1735-1782)在第一組曲的樂譜封面註上「為英國人而作」的副題,自此這輯作品便被稱為《英國組曲》。

很喜愛列赫特(Sviatoslav Richter 1915-1997)彈奏的《英國組曲》,他並未奏齊全套作品,只有第一、三、四、六號,不同品牌唱片都曾發行過這些錄音,各取自不同城市的演奏會,分別屬一九九一年幾場音樂會的實況(大師晚年已不進錄音室,演奏會也盡量避免在大城市舉行)。列赫特的演奏雖然偏慢,卻具有酣暢自然的率動感,他一方面以冷靜客觀的姿態、不事炫耀的手法還原音樂的美感,一方面又以細膩的音色變化發掘出作品潛在的浪漫特質,各聲部線條舒展得特別流暢優美。沉穩的觸鍵,平順的節奏,用情淡雅溫柔,造句波瀾不興,大概只有經歷過人生的起伏跌宕,洗盡鉛華,才能把巴赫音符中這種恬淡語境及高雅情趣透徹表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