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精準治沙 挺立植物築起「綠色長城」

 【新華社西寧六月十八日電】(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多年來,位於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精準治沙,檸條、梭梭樹、沙棘、花棒……這些堅韌頑強、迎風挺立的植物在青藏高原築起「綠色長城」。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三百一十五國道旁,是克圖國家級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夏季一場大雨後,沙地上種植的烏柳、青海雲杉鬱鬱蔥蔥,與遠處的沙島形成鮮明對比。克圖治沙點被大片綠色覆蓋,確保了青藏鐵路和國道安全運行。

 克圖治沙點位於中國最大內陸鹹水湖──青海湖東北岸,與青海湖的直線距離約兩公里,屬湖濱沙地。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受自然及人為因素影響,克圖沙區每年以十幾米的速度向東北蔓延,沙區外圍草地大面積沙化退化,原生植被逐年減少,河流出現季節性斷流,青海湖水位下降。

 「每年春冬季節,呼嘯的寒風夾雜著黃沙,給當地民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沙漠化的不斷蔓延嚴重威脅青海湖和青海的生態安全。」海晏縣林業站站長馬文虎說。

 為控制沙漠化,恢復沙區植被,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該縣對克圖斜瑪、大水塘一帶六萬畝沙區實行了常年禁牧封育和工程治理。通過採取「以封為主、封造結合」方法,減少沙地流動。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該縣沙漠化治理累計投資一點七六億元,累計完成沙區人工造林、封(沙)山育林(草)等一百三十五萬畝;沙區林草綜合覆蓋度達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局部地塊覆蓋度達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沙漠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一百四十八點六萬畝減少到現在的九十九點三萬畝,年均減少一點二萬畝。

 克圖治沙點是青藏高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縮影,當地林草部門走出了一條高寒旱沙區固沙造林的新路。

 荒漠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對全球生態安全、消除貧窮、社會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均有較大影響。

 據聯合國資料,目前荒漠化已影響到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陸地面積。中國政府和民眾持續進行荒漠化治理,取得巨大成就。二0一九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公佈的衛星圖片和數據顯示,在全球從二000年到二0一七年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

 五十八歲的祁自輝家住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沙珠玉鄉上卡力崗村,該村海拔近三千米,二十年前,當地沙化嚴重,很多農牧民被迫舉家搬遷至縣城。

 「從我記事起,一直過著與沙漠作鬥爭的生活。春季,只要有一場大風,我家院落裡的沙子能掃一簸箕,家裡養的牛羊身上也是沙子。現在沙子穩住了,村民也不受沙子『欺負』了。」祁自輝說。

 記者日前驅車來到離祁自輝家約三公里的塔拉灘治沙點時,樹苗整齊的排列在沙區中,長度為一點五米的草方格、粘土和尼龍沙障分佈在各沙丘中,幾年前種在這裡的檸條已超過兩米。

 共和縣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項目負責人華旦尖措說,該縣沙化土地面積為四百二十四點二四萬畝,其中流動沙丘一百四十一點四萬畝。

 二0一四年以來,該縣在塔拉灘地區大力開展三江源二期生態治理、「三北」防護林、塔拉灘封禁保護、防沙治沙示範區等一批生態修復工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建設資金一點三七億元,實施人工造林四十三點九萬畝、封山育林四十四點六萬畝、工程固沙零點三三萬畝。

 「檸條根部是樹榦的三倍,它扎進沙土裡,固沙能力很強。一代代林草人也像檸條一樣,一年中絕大部份時間與苗木和沙子為伴,沙漠變綠洲的景象就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褒獎。」華旦尖措說。

 現在每年四月,祁自輝和其他村民都會到附近的沙丘裡植樹。他們兩人一組,用高壓水槍在沙地裡打眼後,將烏柳等樹種栽進沙地,在綠化家園的同時,村民們平均每天有一百五十元收入。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全省共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八百六十一點一五萬畝,累計完成投資十八點八六億元。全省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續「雙縮減」。◇